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白云精综”)见到小文(化名)时,记者很难想象她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温柔、亲切、对答如流”,是记者对她的第一印象。“我2016年发病,住过两次院。病情稳定后,开始参加一些社区的活动,也认识了一些朋友。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不再懒洋洋的,更愿意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小文的眼眸清澈。
康复后的小文加入了白云精综的“同伴支持”小组,“任何人都需要同伴,精神障碍患者更需要。我们有自己的康复经历,来陪伴他们,更有说服力。”小文说。
“‘同伴支持’项目是做好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希望参与项目的同伴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更多的关怀,收获信心,并找到归属感和社会融入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社区精神科主治医师陈夕圆说。
2009年,我国正式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在1亿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关心、帮助每一个精神障碍患者,既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也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人文关怀。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心理医生在跟病人进行危机演练。
让精神障碍患者有“医靠”
“精神障碍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具有病因未明、病程迁延、难治性病例多、复发率高等特点,少数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能会出现冲动,甚至自伤或者伤人行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何红波教授说。
何红波表示:“精神分裂症通常青年起病,如果没有规范持续的药物治疗,患者早期很可能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和治疗结局不佳。最近的国内专家共识推荐,对于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症状基本控制后,需要维持药物治疗3年以上。对于服药依从性差或者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尽早使用长效针剂治疗,被证明能减少复发并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
长效针剂目前已有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一针的不同治疗方案。研究显示,给药间隔更长的长效针剂能更好地支持疾病管理、降低复发风险、维持患者的社会功能。
近年来,广东省医保局已陆续出台《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定病种管理办法》《关于印发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取消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等6种严重精神障碍的门诊特定病种的报销起付线,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参照住院标准执行,有效保障全省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用药需求。
“各地积极落实省的政策要求,21个地市通过‘医保报销+救治救助+财政兜底’等方式推动长效针剂使用,全省各级各类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使用长效针剂服务,41945名符合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已使用长效针剂。”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卫生项目办执行主任谭文艳说。
“在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28人接受长效针剂的注射。平时还会组织他们参与我们的活动,尽可能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广州市海珠区昌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婉华说,“我们是广州首批开设精神心理科的基层医疗机构之一,主要负责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同时接管海珠区心理援助热线,中心开设睡眠门诊、精神心理门诊、儿童心理门诊、中医门诊等。”
“希望公众知道精神疾病可防、可控、可治”
近年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的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等轻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就诊比例逐年提升,因各种心理问题求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的人数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能力的意见》《‘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加快完善省、市、县各级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借力社区医院建设工作,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开设精神心理门诊。”谭文艳说。
目前广东省已有61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了具备精神卫生诊疗能力的精神心理科,其中广州、东莞、中山、云浮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广州在今年实现了街镇级社区精神科门诊全覆盖,截至目前,广州市设有精神心理科的医疗机构共267家。每一个街镇社卫中心都开设了精神科门诊,有精神科医师坐诊,每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陈夕圆说。
“我们希望公众知道精神疾病可防、可控、可治,并不可怕。我们应该积极预防干预,减少偏见歧视,提升全社会的心理健康素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社区精神科主任医师苏敬华说。
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未来,谭文艳还有一些自己的设想:“首先,希望公众认识到精神障碍只是一种疾病,我们要知道该怎么和它去相处。其次,我希望我们所有的患者和家属不要有病耻感。最后,我们提供的社区服务应该围绕着患者从发病到住院治疗再到康复回归社会的整个链条,让他感受到精神疾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23期《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关心、帮助每一个精神障碍患者,既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也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人文关怀——精神疾病可防可控可治》
记者| 畅婉洁
编辑 |李雪
责编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