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生招聘会专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招聘企业正在向毕业生介绍公司人才培养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利员工正在进行技能实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学们分享招聘单位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招聘会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林格尔新区内蒙古云谷数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线上直播带岗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生了解招兵入伍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蒙古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学生培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泉区零工市场组织家政服务、母婴护理培训、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招聘单位工作人员翻看学生简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只有稳就业才能稳收入、稳消费、稳经济增长。为稳定就业,呼和浩特市聚焦“提技能”“稳就业”“强服务”三大工作任务,打出组合拳,深入实施“宜业首府”建设、“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技能呼和浩特”等专项行动,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统揽,多措并举助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

织密毕业生服务网 开通就业快车道

早上9点,位于赛罕区大学城的尚头辣自助涮烤一体店早已开门。从打扫卫生到洗菜、分类,樊建鑫都喜欢自己亲力亲为。樊建鑫是呼和浩特职业学院2024届的毕业生,毕业即创业,政府就业扶持政策给了他很大底气。“因有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贷款,我才敢放手一搏,有信心开店创业。从贷款申请到签合同,流程最多不超过一周,从9月份接手这家店到目前为止,生意还不错。”樊建鑫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持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小微企业分别提供50万元、600万元担保贷款,对于10万元及以下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全国孵化示范基地等创业项目,免除反担保要求。年初以来,共为75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46万元。

住房问题是每一个毕业生绕不开的坎儿。为此,呼和浩特市加大安居保障力度,建立专家公寓、人才公寓、租购房补贴等全方位住房保障体系,让留呼的大学生们无后顾之忧。来自乌海市的王登可是太原理工大学2023届毕业生,通过人才引进来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工作。“吸引我留在呼和浩特市的除了我的航天事业的理想以外,也与这儿较好的工作待遇密不可分。”王登可说,他是研究生学历,目前入住在赛罕区大学生人才公寓,还有人才引进安家补贴可享受,这为他减轻了不少压力。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为935名大学生发放租购房补贴1964.41万元,并打造了全区首个“一站式”人才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多项人才政策“一网通办”。

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今年刚刚入职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蒙韦皓正在拍摄宣传视频。“进入公司后,部门为我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并且定期跟踪回访,使我的各项技能都有了快速提升,我心里感觉特别踏实。”他说。如今,他已决定扎根在此,好好发展。

为促使企业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新优势,打造优秀人才“蓄水池”,呼和浩特市持续从搭平台、扩岗位、稳就业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企业就业潜力,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助力大学生留呼。

呼和浩特市从2022年启动实施为期三年的“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截至今年10月底,呼和浩特市已经累计实现13.34万名大学生来呼、留呼就业创业,其中,今年1至10月份实现在呼就业4.98万人。

10月26日,金秋招聘月·万企进校园内蒙古农业大学2025届毕业生双选在内蒙古农业大学西校区体育馆举办。“了解招聘会的渠道非常多,学校就业信息平台、企业官方网站、赛罕区就业服务中心公众号等,方便得很。我就是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招聘会发布的信息后赶过来的。”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方同学以内蒙古地区+中型企业+技术岗为目标,投出了多份简历。

据了解,内蒙古农业大学每年举办大型招聘活动8至10场,有近1500家企业进校招聘,提供岗位5万余个;举办“小精优专”的专场招聘会20余场,提供岗位4万余个;企业专场宣讲招聘活动200余场,提供岗位1万多个。

这样的招聘会在各高校随处可见。近年来,驻呼各高校紧盯毕业生就业情况,多措并举让毕业生们“足不出园”找到工作。各高校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大型小型、不同行业类型、不同学科专业的校园招聘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借助信息化赋能,搭建“互联网+就业”一站式智慧就业平台,实现学生网上求职、简历投递、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等一站式服务;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联系各大企业、有关部门进校宣讲,打通大学生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高校毕业生在呼就业创业。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在深入实施“五万大学生留呼专项行动”的同时,还启动实施“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计划”,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端稳农民工就业金饭碗 点亮生活新希望

焊花飞溅,汽车零部件走下产线;铁锹舞动,路桥向远方延伸;直播推介,农特产品销往全国;收纳整理,房屋焕然一新……在呼和浩特市的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都活跃着农民工的身影。

呼和浩特市通过培育特色劳务品牌提升就业技能素质,积极布局投入零工市场、零工驿站,构建多元支持格局促进就业创业等务实举措,服务保障农民工,全市农民工就业呈现稳中有升、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无论是找工难,还是招工难,难就难在信息不对称。走进玉泉区零工市场,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招聘信息,岗位名称、条件、薪资、待遇等一目了然,另一侧的屏幕上展示着灵活就业务工人员的信息,姓名、工种、年龄、工龄,以及一张张精心拍摄的身份照片,他们仿佛蓄势待发的千里马等待着伯乐的“赏识”。正在电子屏幕前挑活儿的张大哥说:“坐在这里就能选活儿,谁还愿意站在桥头等活儿?”

据了解,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共建成投入使用零工市场8家,布局零工驿站20家,今年1至10月,全市8家零工市场提供家政、安保、母婴护理、力工等就业岗位5.45万个,进场求职零工2.72万人次,达成就业6268人。

“我们通过打造规范化的零工市场,逐步解决以往桥头工聚集混乱,甚至影响道路安全的问题。现在我们建立起务工方与用工方的信息共享平台,线上线下共同发布招工信息,不仅为零工人员的灵活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减少了企业的招聘成本。”玉泉区零工市场主任宁波说。

谈及零工市场带来的好处,43岁的石国华笑着说:“因为常年站在桥头等活,用本地话我们叫‘站桥头’或‘桥头工’,没想到我们‘桥头工’现在还能‘登堂入室’。”石国华是乌兰察布市人,五六年前和工友们一起来呼和浩特市打工。“因为我们没什么文化,只能从事一些体力活儿,我一直在建筑工地上搬砖、打水泥,现在通过在零工市场登记,一年的活儿不间断。入冬后工地停工了,我今天再过来找找快递装卸的营生,干到回家过年,这一年也算圆满了。”他说。

“给你发个红包吧。”正在招工服务台的工人和工作人员说。怎么还涉及红包的事情?这不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以前工人通过私人用工中介找工作时,为了能让中介给自己安排更多的活儿,每次用工协议达成后就会给中介人发红包作为“感谢费”,刚才大叔还想着要给招工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发红包。“大叔,我们的零工市场是开放性、实用性、一站式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中心,是惠民惠企的零工市场,绝对不会收您的钱。”工作人员笑着向大叔解释。

零工市场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促进劳动者“好就业”的底色,还体现在“就好业”的成色。

宁波说:“零工市场作为公益性综合服务中心,我们延伸温暖服务链,为零工人员提供10元餐饮、5元理发、热水供应、候工休息、手机充电、工具存放等多样化服务,满足零工多项生活需求,夏季免费提供解暑饮品,同时坚持为周边环卫工人提供爱心早餐,真正成为零工的温暖之家、幸福之家。”

40岁的陈学莲从事家政保洁已有3年时间,她说:“我家里有两个孩子,还有一个偏瘫老人,生活压力比较大,得知玉泉区零工市场的呼和浩特市家庭服务行业协会有免费培训,我就过来参加,拿到了证,现在干保洁不仅时间灵活,不耽误照顾家里,还有相对可观的收入,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我很满足了。”

玉泉区零工市场与驻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学会、协会合作,为有需求的零工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课程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把理论与实操结合起来打造就业技能实训基地服务,同时还会举办相关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做到“以赛验技”。目前,可以开展电工、母婴护理、保育员、养老护理、家政服务、整理收纳、眼镜定配、眼镜验光、电子商务师等16个技能培训工种,满足劳动用工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有需求的零工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持证上岗,稳定就业且高收入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是为农民工就业擦亮“金字招牌”。呼和浩特市立足本地优势和产业特色,通过“产业+行业+协会+部门”模式凝聚集群力量,分类型发掘、分领域培育劳务品牌,已选树培育各层级特色劳务品牌10个,涵盖现代农业、服务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17万人以上,劳务品牌吸纳和带动就业效果明显。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农民工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持续完善政策扶持,持续优化平台建设,是保持就业大局稳定的重要支撑,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宁波说。

精准助残有温度 铺就幸福就业路

就业是残疾人重要的民生保障,也是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自立自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推动残疾人就业,呼和浩特市残疾人联合会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多部门联合,多措并举、共同努力为残疾人就业铺设出了一条幸福路。

据了解,今年,呼和浩特市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从业、公益岗位就业、农村种养加等方式,实现全市城乡新增就业2580人;开展走访拓岗促就业行动,走访企业206家,开拓残疾人就业岗位651个;举办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27场,375家用工单位提供岗位3106个,达成就业意向残疾人398人……

呼和浩特市残疾人联合会致力于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在企业建设和发展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从政策、资金、用工和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及安置应届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就业企业发放奖励。同时搭建助残信息平台,利用爱青城App,开辟智慧助残服务专区,上线残疾人服务地图,提供就业招聘线上服务。

经统计,呼和浩特市共审核认定2023年度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985家,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2650人。内蒙古金色阳光印务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基地;信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残疾人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内蒙古众益残疾人服务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美丽工坊、自治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残疾人非遗保护试点基地。

“今年我们招收了一名残疾人应届毕业生,去年我们招收了3名残疾人员工。我们还通过定期参加残疾人招聘会、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定制培训、在办公区域设置助残设施等措施,让他们更好地就业、更好地融入集体。”信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任益说。

“我毕业于内蒙古财经大学,大学学的编程,在残联的公众号上看到招聘信息后,残联帮我和企业积极对接联系,让我在今年10月成功入职了这家公司。在这里我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感到很满足。”信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司法电子数据鉴定专员冀国玉笑着说。

呼和浩特市美年大健康健康体检有限公司从2012年携手中国肢残人协会,针对肢残人群体开展健康守护,2017年正式开启“爱无疆·助残行——美年健康公益助残行动”,迄今已是爱无疆开展的第八年,累计为内蒙古残疾人联合会500多名残疾人士做健康检查,成为一个重要的公益IP,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公司现有残疾人5人,在职岗位均为健管顾问。

今年,呼和浩特市残联面向全国公开招聘100名合同制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残疾人毕业生。“这一举措可以说是全国首创,选优配强,给全市的街道、办事处充实残疾人专委,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目前他们已经全部正式上岗。”呼和浩特市残联教育就业部主任付娆说。

张惠君、董泽恩就是这批残疾人大学生专岗招聘的人员。目前,二人分别在呼和浩特市残联教育就业部、就业中心轮训。今年6月,像张惠君、董泽恩这样的残疾人大学生,通过笔试、面试等一系列流程,于9月正式上岗。据了解,此次招聘没有户籍地限制,通过爱青城App、公众号等,大家可以充分了解各类招考信息,因此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残疾人大学生参加了这次考试。

“我们的待遇很不错,还有五险一金,现在工作稳定了,也更安心了。这次招聘上岗,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平台。”董泽恩高兴地说。

“其实很多有能力的残疾人都想投入到社会中,与大家一样工作生活,我们更能感同身受,也想帮助更多的残疾人了解更多的政策,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张惠君说。

呼和浩特市残联精准摸排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需求,切实提高残疾人技能水平,今年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期间,投入资金120万元,对100名残疾人提供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培训。此外,市级下拨培训资金52.92万元,各旗县区残联对残疾人进行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电子商务、保健按摩、种养殖、手工编织等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实用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服务残疾人“稳”就业、“保”就业。

今年,呼和浩特市残联培训残疾人1264人,完成自治区829人任务的152.47%,为47名残疾人发放机动车驾驶培训资金补贴4.7万元,组织10人参加了自治区AI电子商务培训、4人参加了园艺插花实用技能培训。付娆说:“我们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残疾人技能提升,积极为残疾人搭建就业平台,鼓励企业招聘符合岗位需求的残疾人,安置残疾人就业,让残疾人生活有保障、有稳定收入来源、积极融入社会。”

提升技能稳就业 授之以渔创增收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技能更是立业之本。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聚焦“提技能”质效,深入实施“技能呼和浩特”行动,以扩大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搭建职业技能线上培训平台,组织开展紧缺急需技能人才特色培训,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更注重“授人以渔”,帮助重点群体、企业职工等端稳就业“饭碗”。

今年3月,庞军军在社区推送的政策信息中看到了培训保健按摩师的招生通知,考虑到自己储备有一定的中医知识,他立刻报名参加。经过培训,庞军军顺利考取了中级脊柱按摩师职业等级证书并开办了一家按摩店,他高兴地说:“通过技能培训,自己真正学到了一门技术,不仅能服务大众,现在还能带动其他人就业,很有干劲儿。”

据了解,庞军军所参加的正是呼和浩特市人社局组织开展的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旨在培养技能人才,帮助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创业。目前,呼和浩特市人社局已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15万人次,向9306名企业职工发放企业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1584.95万元。

不仅如此,呼和浩特市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紧缺急需技能人才特色培训,聚焦首府地区六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领域,开发了51门职业(工种)线上课程资源。此外,有关部门还深入企业对接用工和技能培训需求,广泛搜集、分析人力资源市场用工信息,发布了涵盖乳品加工、全媒体运营师、轨道交通信号工等63个职业(工种)紧缺急需职业培训目录,培训人数达1.1万人次。

作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依托伊利、蒙牛占全国乳企总营收55%的资源优势,推进政企合作、产教融合,建成了全国首家乳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据伊利全球人才发展中心副总监贾连辉介绍:“伊利乳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由‘伊起学’平台和技能实训基地两部分构成,能有效满足技能人才从理论学习到技能实训,再到具备上岗实操技能的全过程技能训练需求。前者为伊利及产业链上下游十几万员工提供了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和智慧化学习功能,后者则提供了完备的实操训练条件。”

提技能,才能让就业“饭碗”端得更稳。呼和浩特市在大力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同时,不断强化就业导向,推行“就业—培训”一体化服务模式,在职业培训学校举办了9场针对性强的专场招聘会和双选会,为279户小微企业、1794名求职者搭建了招聘—求职通道,促进求职者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精准匹配,有效解决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在玉泉区“提技能 搭平台 促就业”专场招聘会上,内蒙古扬帆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云丽介绍:“本次招聘会主要服务于我们培训合格的学员,招聘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与培训课程高度匹配,助力大家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后,我们也会根据招聘情况、企业用工需求等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保证学员经过培训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让企业用工更满意。”

援企稳岗施良计 纾困解难零距离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广泛开展援企稳岗、校企合作、送法进企等活动,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持,也为劳动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呼和浩特市积极落实国家及自治区关于援企稳岗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实施稳岗返还、提供技能提升补贴等方式,帮助企业减轻负担,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呼和浩特市就业服务中心在多平台加强宣传政策力度,并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充分释放政策促就业效应。同时,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技能提升补贴政策。据了解,截至今年10月底,呼和浩特市共筹集就业补助资金6.29亿元,为落实各项政策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此外,全市通过“免申即享”模式向8348户企业的34.25万名职工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316.82万元,为9306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584.95万元。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社会保险部李文说:“援企稳岗补贴政策实施8年来,呼和浩特市就业服务中心每年都能保证按时为我公司拨付稳岗补贴,我们严格按照规定将此款项用于缴纳社会保险,由此节约了成本支出,极大地缓解了公司的经营压力,为公司开源节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校企合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呼和浩特市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等,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学生就业。

“目前,学校与正大、伊利、蒙牛、蒙草抗旱、金宇集团等企业签订100余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乳业产业学院、草业现代产业学院、钱学森沙产业学院、小动物医疗产业学院4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专业引入校企联合办学机制。”内蒙古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张卫中说,“学校正在积极申报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为推动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校企合作模式同时也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毕孟吐布信是一位毕业于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应届生,他在校企合作的推动下,来到圣恩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学习非遗推拿技术,实习期满后成功创业,成为了某推拿店的店长。他说:“我的成长离不开国家技能政策的支持和校企合作的平台,我正在联系母校,邀请同学加入自己的创业团队,带动更多的学生实现就业。”

为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呼和浩特市积极开展送法进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难题,提高法律意识。同时还加强了对企业的法律指导和帮助,通过建立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站、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近期,我们在内蒙古北方人才技能评价与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对职工之家、法律服务窗口、劳动法规宣传墙、零工市场的实地走访和现场询问,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调解仲裁服务,助力企业健康发展。”赛罕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副院长佟斐表示。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呼和浩特市还将继续强化政策落实、优化就业服务、扎实做好就业创业工作,从政策体系、职业技能培训、重点群体就业、自主创业、失业保险、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精准施策,助推首府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