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阳市沐浴店镇辖区内,有个名叫“鹤山后”的村庄。数年前,笔者曾来过这里一次,不过当时只是匆匆一瞥,对村庄的历史未有太深入的了解。而近来翻阅民国版《莱阳县志》时,才发现该村在县志中有着很强的存在感。本文便以县志为依据,对有关鹤山后的记载做个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列举县志内容之前,还是先简要介绍一下“鹤山后”村的由来。按照《莱阳市地名志》的说法,明初,乔、王两姓建村于“鹤山”之后(后来董、李等姓氏也相继迁入),取村名为鹤山后。这里所说的“鹤山”,就在村庄以南。此山不甚高(海拔152.1米),而多赤石,据说起初名为“火山”,后来以谐音取嘉义演变为“鹤山”(注:火、鹤两字在当地方言中发言相近)。值得一提的是,在莱阳范围内,名带“鹤山”字样的村庄不在少数,除了鹤山后之外,还有鹤山泊、鹤山沟(均属谭格庄镇)、鹤山口(属姜疃镇)。

言归正传。旧时讲究“学而优则仕”,鹤山后村之所以在老县志中很有存在感,关键就在于出过不少科举功名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鹤山和鹤山后村的风光)

根据记载,明清两代,籍贯明确标注为“鹤山后村”的进士和举人各有一位。进士即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金榜题名的董延楷(曾在陕西担任知县),举人则是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的李德一。

在贡生方面,鹤山后村的数量则更多,依照时间顺序分别是董应雷(岁贡)、董正奇(拔贡)、李山槃(岁贡)、董通(岁贡)。其中,董应雷历任南直隶婺源县训导、德平县教谕、直隶保安州学正等官职,他的儿子就是明亡后隐居东海成山的著名文士董樵(原名董震起)。

除了有众多科举功名人物之外,鹤山后村还有人因为“孝行”而名留县志。其人来自村里的王氏家族,名字叫作王连桂。

对于王连桂的事迹,莱阳县志记载到:

“王连桂 ,鹤山后村(人),家酷贫,假邻人茅屋一椽居其母而已,傭于人养焉。后,母年老失明,朝夕需人,连桂专事乞讨,乡人怜其孝,每逢年节恒予美食,如是者二十八年。一日,连桂出乞,其母失火焚死,连桂哀痛致疾,数月卒。村人为敛资以葬。”

按此记载,王连桂家中贫困,为养活年老失明的母亲,他常年乞讨度日。后来,他某次外出乞讨时,家中失火,母亲身亡。由于哀伤过度,数月后他也不幸去世。此情此景,着实令人慨叹。

进入民国后,新式教育在莱阳县逐渐推广。在此过程中,鹤山后村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据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莱阳县第一区的区立小学正式成立,校址就设在鹤山后村。起初,小学借用王氏宗祠作为教学场地。后来又在村里新建了三十四间校舍。1930年距今不远,对于这段历史,相信村里不少老人应该都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