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清早,96岁的孙老伯双手握着锦旗,笑容满面地走进奉贤区古华医院康复科,将这份沉甸甸的心意递给康复科主任徐杰:“徐主任,我现在能自己独立行走了,这离不开你们的功劳。”锦旗上面写着“待病人和气认真,手法确当,疗效显著。”老伯说:“这上面的每个字,都是我自己心里想的。”发自肺腑的话语质朴而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心绞痛让孙老伯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术后,他来到古华医院继续治疗,住院医师叮嘱他要静养,每天要坚持坐起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康复科徐杰医生根据孙老伯的情况,为他量身制定了专业化、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由主管治疗师段晓芳为老伯进行康复治疗。刚开始,孙老伯连坐起都很困难,需要两只手搭在护工阿姨和家属的身上,才能勉强坐起,他说:“那时候,真是一点力气也没有。”

段晓芳每天来到床边为孙老伯四肢关节松动,循序渐进地做四肢肌力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粘连。除了有肢体上的功能障碍,老伯还有心理上焦虑的问题:“我这个病什么时候能好?”“我的手脚为什么还是没力气?”小段一边帮老伯肌肉放松,一边耐心安慰:“老伯,您啊,别着急,您现在已经能独立坐起了,再过一阵,我就陪着您下地走路了。” 这份陪伴与鼓励,成为了老伯康复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老伯回忆:“刚开始下地走路的时候,我只能走一米,要想走得远点,我感觉整个人的力气都架在小段身上。”面对老伯因行动不便而生的焦虑,段晓芳总是耐心倾听,温柔鼓励:“老伯,有我扶着您,您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每天多走一点,我们很快就可以走出病房,去走廊里溜达了。”康复之路,不仅是身体的修复,更是心灵的慰藉。孙老伯激动地说:“这段时间,我最感动的,是小段不仅给我的肢体进行了治疗,她经常陪伴我、鼓励我,和我聊天,我的心理也得到了治疗与安抚。”

康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孙老伯又出现了腰痛,影响了走路,经过评估发现老伯是腰肌劳损,小段只能停止“行走计划”,让老伯卧床休息,过了急性期,在床上进行腰背肌训练和核心肌力训练以及腰部肌肉放松,待腰痛缓解再逐步开展行走训练。

在医护团队悉心照护下,孙老伯从能走一米,到能走到卫生间,现在能自己独立行走。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凝结着一段康复医疗团队和孙老伯共同度过的艰难而又美好的时光。

孙老伯的故事,是医患共情、携手康复的生动写照,也是人文关怀融入康复技术成功康复的缩影。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康复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和实操技术,还要在康复治疗中扮演鼓励者、教育者、指导者的角色,时刻了解患者病情,根据治疗计划和患者状态实时调整,对患者出现的新情况做出反应,保证最佳治疗效果,帮助患者重获信心,重新点燃希望之光。

段晓芳说:“感同身受地去真心对待患者是自己应该做的。”一心帮助患者的服务态度、端正淳良的医疗作风以及温暖而又坚定的陪伴,才能在患者口中赢得 “良医”“暖医”的美名。

报送:沈群(区卫健委)

编辑:王鹏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