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杨轩
贵州省仁怀市长岗镇蔺田村曾是石漠化严重的贫困村,如今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星。这一蜕变得益于一套科学规划、产业融合、村民参与的乡村振兴模式,其通过发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和村民主体作用,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不仅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还促进了生态、产业、文化全面发展。
石缝里“蹦”出美丽风景
蔺田村位于仁怀南部,平均海拔1080米,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短短几年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困村蝶变成乡村旅游的新星。
“以前,运输靠人背马驮,庄稼收成全靠天,若天不照应,一年收成只够吃2—3个月……”村支部书记杨远帮介绍,那时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小孩。然而,改变在悄然发生。杨远帮这位土生土长的蔺田村人,早年在贵阳等地帮人做零工,后来自己创业,一步步积累财富和经验。2015年,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回到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通了村里第一条水泥路,改善了交通条件。同时,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和凉爽气候,提出“旅游+康养”的发展定位。
“当时,政府投入了部分资金,修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杨远帮说,在产业发展方面,村里首先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黄金梨等精品水果。其次,利用当地气候优势,修建民宿和避暑房,吸引城市居民前来避暑养生。此外,还发展餐饮、采摘、儿童游乐等多元化产业。在此过程中,村里特别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提出“一个村民组,一个产业,加一个能人”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同时,引进外来人才和技术,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如今,蔺田村有自然观光区、精品水果采摘区、高标准农业观光区(主产业为高粱+蔬菜)、健康养生区、儿童游乐区和特色餐饮区,产业合作模式有多种方式,一是由合作社出资对接市场,村民提供土地并进行管护,村集体参与分成;二是群众以宅基地入股,合作社出资建设,根据收益进行分红;三是村民用老房子入股,合作社重建后大家共同分红。通过这些努力,石山变景区,民房变民宿,农民变工人。蔺田村从一个贫穷落后、交通不便的小山村,变成了“3A级景区”。
据了解,蔺田村每年吸引游客22万人,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300多万元。截至目前,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52万元。过去,村民纷纷外迁;如今,不少人返乡创业。
乡村振兴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蔺田村未来如何发展?杨远帮介绍,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吸引力。同时,引进深加工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比如,将黄金梨加工成罐头、梨干等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村民收入。在发展过程中,蔺田村也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宅基地问题。按规定,一户一宅不超过120平方米,但村民老房子面积较大,拆除重建会有顾虑。对此,长岗镇人大主席陈小飞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镇正探索合理补偿和重建方案,以增加景区床位、美化环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争取国家土地整治试点项目,释放土地指标,为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同时,还加强对土地监管,确保每寸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蔺田村成功经验在哪里?偶然还是必然?是否可复制?仁怀市副市长杨云飞和仁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恩分别作了诠释。杨云飞认为,蔺田村成功经验有四点:一是强化了村级党组织班子建设;二是政府对乡村产业发展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三是把村民受益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完全市场化搞不好,完全村民化也做不到;四是将经营主体、受益主体和政府监管体系进行了结合。“蔺田村跳出农业抓农业,另辟蹊径发展乡村旅游,成功绝不是偶然。”杨云飞说,当前旅游市场十分冷淡,而蔺田乡村游为何火爆?关键是有好的领导班子和政府大力支持。“蔺田村不是在良田中做出的盆景,而是把非耕地和低效林通过改造培育出来的风景,其成本不高,风险较小,是可持续的。”对此,杨云飞还作了市场分析,仁怀现有白酒产业工人12万,还不算当地城镇居民,其利用双休、节假日就近旅游是有市场的。虽然经济下行,但乡村旅游成本低,消费合理,蔺田乡村旅游有生存空间。
“‘蔺田模式’在贵州复制有生命力。”吕恩认为,贵州很多国土石漠化严重,治理的关键就是保护好生态。蔺田村建设过程中保留了原来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错落有致的田园风光,比如安顺或黔南“两山”(麻山、瑶山)地带都可进行复制。“贵州传统村落多,‘蔺田模式’为其找到了发展路子。”吕恩称,今年初,贵州省省长李炳军在仁怀调研时提出,除了要把酱香酒做好,还要拓展新领域向卖生活方式转变,酒旅融合,旅游促酒,丰富酒文化内涵。“李炳军提出‘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理念,就是要把蔺田这类村,与白酒工业有机结合起来,生产在工厂,接待客人在乡村,让乡村振兴与特色白酒产业融合发展,才能谈得上‘卖酒卖生活’。”吕恩说。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