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水,但贵州缺水。
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由于喀斯特地貌,住在大山中的老百姓看着清澈的河水从谷底奔腾而过,无不望“河”兴叹,人畜饮水、灌溉用水成了困扰多年的头等大事。
2012年,自王永涛进入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那一刻起,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永涛用科技赋能水生态,助推农业上台阶。
贵州的山地农业地势起伏、土地分散、条块分割、灌区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不够、规模效益不高。如何解决农村普遍缺水的现象,是摆在王永涛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针对山地灌溉装备适应性差,管控水平低等问题,王永涛及其团队将创新思路融入科研之路,探索提出了贵州山地作物精准灌溉施肥装备与控制技术。”贵州航天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孟庆伟还记得和他们一起走乡串户的情景。
10年来,王永涛及其团队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参与规划设计了贵州省山区现代水利试点区工程及贵州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工程,提出了山区现代水利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模式,制定了《贵州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定技术规程》《贵州省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规程》《贵州省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调水工程标准化管理规程》,为贵州乡村振兴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标准体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用科技改善了灌区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王永涛说,通过科研团队10年的努力,研发了土壤水分调控阈值的水肥智能管理系统,形成了以控制模型为手段,智能化灌溉、精量化施肥、无人化管理的技术体系。实现农作物种植节水、节肥、节工及节能的目标。与传统的节水灌溉技术相比,节水41.3%以上,节省化肥32.1%;灌溉管理方式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节约劳动力1023工日/百亩;创新开发了宽压差、低功耗系列自动控制阀门产品,其抗堵塞、能耗、水损等性能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创制水肥一体化施肥机,取代了进口产品,节约装备成本60%以上,填补了喀斯特山地精准灌溉施肥装备的空白,解决了山地水肥一体化核心装备需求问题;研发了智慧灌溉决策管控平台,推动了山地农业灌溉技术精准化、智慧化发展。目前,自主装备生产应用35台,累计应用面积20万亩,累计培训人数1388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培训。
“感谢王永涛及其团队的辛苦付出,我家种植的130亩猕猴桃实现产销两旺。”修文县谷堡镇果农刘先生说,现在修文猕猴桃已经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
近年来,王永涛和团队的科研成果先后解决了铜仁市、贵阳市、黔南州等地的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灌溉问题,使老百姓的粮食、蔬菜、葡萄、茶叶、猕猴桃等实现增收,累计覆盖26558余亩,节约灌溉成本3000余万元。
科研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地形破碎、水源多样、用户分散以及水质易受微生物和浊度指标影响出现动态超标现象,王永涛再次带领团队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农村供水保障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开发《省市县三级饮水智慧管理平台》,以非工程措施的信息化、智慧化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深化农村饮水信息化建设,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重点加强动态化工程管理、智能供水分析、水质预警预报等三大体系建设,实现平台由“信息化”向“智慧化”的转变。项目应用示范点供水保证率从90%提高到95%,水费收取率从50%提高至85%,实现节水30%,节工50%,管网漏损率降低15%。通过示范引领和推广,引导农村小型供水工程的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维护和社会化服务,推动贵州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基地。
近年来,王永涛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市厅级科研项目7项,制定贵州省地方标准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中文核心论文12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他先后获得水利部“水利青年拔尖人才”“第十七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贵州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贵州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贵州省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未来的发展一定是生态化、智能化、精确化,我会继续将科研重点放在现代化生态灌区精准灌溉项目以及提升贵州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为贵州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王永涛说。(文/蔡宇飞 图由受访者提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