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谈及孝内容很多,有些直指人心,有些曲高和寡,有的不合时宜,当然也有的随时可为。

直指人心的,比如孔子说“色难”,意思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恭敬的脸色,很难。几乎多数人都做不到,包括我。古时候好一点,父母权威高,孩子也多;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子女独立性强,做到这一点的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曲高和寡的,比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文言文中,“三”有时候确指3次,有时指多次。父亲定的规矩,三年甚至多年不能改,这……难度挺大。

当然,也有解释认为,这个“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指在“三年之丧”中遵循守丧之礼。

不合时宜的,比如“三年之丧”,父母去世,守丧三年。在古代,官员有“丁忧”之假,就是指这个。孔子的学生宰我就质疑时间太长,和孔子辩论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宰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孔子重视礼乐,就用礼乐来攻击“三年之丧”——守丧期间,君子不能行礼做乐,三年之后,不就手生了吗?这让孔子很难回答,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问他:这么做,你心安吗?

宰我没办法了,自己给老师下套,老师也给自己下套——

如果回答“不安”,说明自己问的问题不对;如果回答“安”,说明自己不是孝子。这师徒俩,都不是省油的灯啊!

好胜心最终战胜了自尊心,宰我宁可伤自尊地说“心安”(间接承认自己不孝),也不服输。老师干瞪眼没办法,只好说:你心安!你心安就去做吧!反正孝顺的好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等宰我出去,老师余怒未消,又骂了他一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孝顺父母是应该的,但三年正直壮年、干事业的时期,损失的确太大。后来大概官方也觉得时间长,变成了25个月,头两年要很正式地守丧,第三年守一个月,从形式上够三年就可以了。

随时可为,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不是说父母在就不能出远门,关键在“有方”。

方,就是方位——告诉父母你在哪里。所谓牵挂,最可怕的是不确定性,不知道孩子在哪里、怎么样,告知自己的方位,父母心里就踏实些。

此外,还有今天要说的这句,也是随时可为的——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含义不复杂:父母的年龄,子女一定要记得。一是因为他们高寿而欣喜,一是因为他们寿高而恐惧。

不多说了,一针见血。这一条,也是“孝顺国标”中最容易做到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