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村庄》研讨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上的村庄》研讨会

乡愁是什么?乡愁就是由家乡的草木、民俗、风景和食物喂养起来的。日子一久,对家乡的风物、人事的思念,凝于心聚于神,结成思乡的情愫。对于游子来说,家乡的风物是化解乡愁最好的神器——

12月8日,在岳阳作家葛取兵散文集《云上的村庄》首发仪式及研讨会上,读着文章,一股浓郁的乡愁喷薄而出。

当天,湖南省作协副主席彭东明、沈念,湖南省作协组联部、毛泽东文学院和《湖南文学》编辑部负责人娄成、刘哲、易清华,岳阳市作协老领导余三定、梅实、刘祖保、潘刚强、张阳球,岳阳市作协现任领导舒文治、陈瑶、丘脊梁、方欣来、杨厚均以及岳阳部分作家代表,参加首发仪式和研讨会。研讨会由岳阳市作协主席舒文治主持。

云上的村庄》为葛取兵的第8部作品,共收录了37篇散文。这是一部以故乡为起点的作品,分为三辑:“乡人,村庄的灵魂”“乡食,村庄的味道”“乡俗,村庄的记忆”,作者从家乡湘北那片狭小的土地——云伏冲小山村出发,深入挖掘湖湘的风土人情,探索荆楚之地的人和事,以此表达一种精神的展望,触及人性的痛点,彰显生命的尊严。

此次研讨会引发了作家们对地方性写作的深度思考。

“《云上的村庄》既是写作上的一次返乡,又是一次远行。”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文学》主编沈念说,作为岳阳人,翻开这本书,感到亲切、亲近,本书充满了浓厚的情谊,是对过去的回望,对故乡的回望,是作者的经历、感受、记忆,涌动着大地之上的勃勃生机。作品不仅写人,背后更有一个“物”的存在,尤其是在写地方特色植物时有生态细节,有情感与哲思的交织,个人记忆得到了涌泉般的文学表达,也打开了地域表达的更大空间感,唤起更多读者的共情。

研讨会上,沈念与大家探讨地方性写作的新走向。他认为,目前人们的乡村感觉在弱化,乡村经验也在发生丰富的变化,对地方性的书写,既要关注它的地理、历史、物产、经历,这是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也要注重其精神资源的融合,写出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地方智慧、地方性格、地方经验。他也谈到地方性写作要处理好实与虚的关系,时刻关注其开放性、流动性,在题材和写法上创新表达,用更开阔的文学视野,让作品更有质感,让故乡、大地与“我”形成一种新的对话关系,建构一个新的世界。

“《云上的村庄》,是一壶解闷的酒、一剂疗伤的药、一首抒怀的歌。”湖南省作协组联部主任娄成对作品进行了文本式精读分析,他说,作者虽然把全书分为乡人、乡食、乡俗三个部分,但这三个部分是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全书既脉络明朗又逻辑严密,全方位、多角度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表达着他的乡音、乡情、乡恋,寄托着他的乡忆乡愁。

“葛取兵的乡村书写并不以理性思辨取胜,其乡愁也少了一份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与纠结,作者毫不犹豫一头扎进乡村生活的诗意抒情之中。在《云上的村庄》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于其儿时乡村的深深怀念。如果说在作者前辈的笔下,这种深情可以视为一种矫情的话,在传统乡村形态消失的当下语境中,这种深情却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真情,因为没有哪一代人像作者所代表的一代人那样,目睹着传统乡村的远去,经历着传统乡村不再的无奈。作者总想在这远去的乡村打捞一些什么以安顿自己失落的灵魂。”岳阳市作协副主席杨厚均认为,《云上的村庄》以其近乎原始的写作动机,确保了其文体风格的真诚、本色与纯正。第一人称与作者自我的高度统一,无处不在,是一种难得的在场书写。

湖南理工学院原院长、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余三定认为,本书更多的是对家乡的人和事、风和物的深情回望,乡愁浓郁,情感真挚细腻,语言朴实清淡,没有雕琢但又生动形象,读来,不少文字像是一首散文诗,值得肯定。而这部作品,也引发了在今天如何去书写乡村,如何面对读者的思考,希望文学“岳家军”在不断书写的同时更加深入思考,写出更多更好更有影响力的作品。

作家葛取兵(左)向岳阳市“作协作家”之家捐赠新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葛取兵(左)向岳阳市“作协作家”之家捐赠新书

会上,彭东明、刘哲、梅实、陈瑶、丘脊梁、肖学文、方欣来等纷纷发言,对作品进行肯定和提出建议,并就地方性写作如何深化和创新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

据了解,葛取兵是岳阳临湘人、中国作协会员、岳阳市作协副主席,曾在《湖南文学》《湘江文艺》《山东文学》《安徽文学》《当代小说》《青年作家》《当代人》《文学港》等发表作品数百万字,作品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转载,入选中职语文教材、中高考试卷和50多种选本。《云上的村庄》列入中国散文100强,于今年7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欧阳林 李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