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了,这封信就权当做我的遗言吧,我惦记的,也就是娘和你......你一定要照办,我死后,遇到合适的人,你就另成个家吧......”

1984年,《高山下的花环》一经播出,顿时引起一番轰动,人们的情绪随着影片的推进跌宕起伏。

“梁三喜”的遗言更是听哭无数观众,但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是有原型的!

王发坤就是现实版的“梁三喜”,他倒在了战场上,那封信也就成了他的遗言,他没能再回家。

时隔多年,他的遗孀李金花从土坯房搬进了洋楼,从普通群众成为优抚对象,似乎一切都在变。

唯一不变的就是李金花对王发坤的思念,时间不停更迭,他们曾经经历过什么?现在又如何?越来越多的人在传颂,回忆涌上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要去参军,你等我回来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为我们展现了战士的英勇无畏,铁血柔情,没有人能够在如此震撼人心的情景中忍得住眼泪。

光是电影的演绎就如此动人心扉,那身边真实的人物岂非更是催人泪下,剧中“梁三喜”的原型就是王发坤烈士,人们难掩对他的好奇。

1946年9月,王发坤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新村村,挖土捉虫,爬山上树,他的童年与其他孩子并无二致,只是他更喜欢听父辈们讲打仗的故事。

这是王发坤唯一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一开始只是出于本能的好奇,外面的世界都有什么?和山里的生活是一样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故事听多了,王发坤就有了想要当兵的念头,这只是一个朦胧的想法,他不知道该去哪个方向实现。

只是这个小小的念头自此在王发坤的内心扎下了根,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兵的念头愈发强烈。

王发坤的小伙伴都知道了他有一个军人梦,其中他的青梅竹马,也是他后来的妻子李金花,同样清楚他的志向。

所以,当后来王发坤告诉她要当兵时,她说不出来任何拒绝的话,善良的她又怎么忍心。

1968年4月,王发坤终于等来了机会,他应招入伍,成了一名新兵,当军装穿在身,他好像感觉到哪里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发坤收到入伍的通知后,立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李金花,彼时他们相悦相知,不出意外,他们就要结婚了。

李金花看着王发坤笑容满面的脸庞,她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笑,这时候的李金花怎么会想到,此后聚少离多成了常态,最后王发坤更是一去不再回来。

其实,李金花内心也会忐忑,只是善解人意的她说不出任何阻止的话,王发坤什么时候回来?留在大山里的自己又该怎么办?她给不了自己答案。

临行前,王发坤在李金花家门前种上了一棵梨树,一句“等梨花开了,我就来娶你”成了她最甜蜜的期盼。

这句话瞬间安抚了李金花忐忑的心,从此她的日子也有了盼头,那就是等他回来,嫁给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发坤去了部队,李金花留在了山里,可是两个人的心里都是满的,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来到部队的王发坤时不时就会给李金花写信,写他的所见所闻,写战友们的热情,写领导的关怀,写自己的思念。

收到信件的李金花,总是笑得比蜜还甜,因为不识字的原因,她总会请村里识字的人帮忙读信。

这是她做的最大胆的事情了,她也想回信,可是让别人写信她又不好意思,只能把这份思念与甜蜜牢牢地记在心里。

等王发坤的来信和等梨花开成了她的头等大事,除此之外,李金花还会自主的认字,她多想自己读出来信,也想给王发坤回一封信。

就在李金花默默努力的时候,在部队的王发坤也不甘落于人后,思想要求进步,打仗冲在第一个,他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入伍不到一年,王发坤就入了党,身着军装,又是党员的王发坤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万事以身作则,勇做排头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付出怎么能没有收获,王发坤的表现都被部队领导看在眼里,他从一名战士逐渐升为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

职位越大,责任越大,王发坤一步一个脚印,他严于律己,团结同志,队伍里的人有什么话都会和他说。

王发坤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处事方法,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与喜爱,他没有骄傲,也没有忘了写信告诉李金花这个消息。

李金花知道王发坤走到今天是不容易的,伴随在他身边的都是血与火,李金花替他开心更为他心疼。

她随后请人给王发坤写了一封信,这是她第一次写信给他,却是让他找个城里的姑娘,她怕自己没出息耽误了王发坤的前程。

王发坤的回信斩钉截铁,他此生只会娶她一个人,她的善良淳朴就是无价之宝。

战场惨烈,不只是说说而已,李金花担忧的同时也在期盼着,梨花树开了又败,败了又开,王发坤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要上战场,保家卫祖国

梨花树种下了,种它的人还没有回来,李金花时常望着门前的梨花树,思念随着年轮一圈圈的生长。

1974年2月,种梨花树的王发坤回来了,六年的时光好似一转眼,可是却也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痕迹。

王发坤俨然一副军人的模样,目光炯炯有神,脊背挺得笔直,走路说话早已和那个刚入伍的战士截然不同。

李金花看着面前有些陌生的王发坤,一时近乡情怯没有言语,可是王发坤一笑,她也跟着笑,就好像这六年的分别没有什么重量。

这次回来,王发坤和李金花正式结为了夫妻,王发坤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李金花等来了她的归宿。

每一次的见面都是在积攒能量,一个笑容就能够抵挡住往后分离的岁月,留给他们相聚的时间并不多,王发坤就要回部队了。

李金花总是对他微笑挥手,她不想让离家的王发坤还要为她担忧,部队上有那么多的大事,她不应该给他和部队添麻烦。

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三个人,王发坤依然很少回家,但幸好李金花的身边逐渐有了孩子陪伴,不再那么孤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家里多了两个孩子,经济条件直线下滑,孩子要吃饭穿衣,王发坤在部队很少回来,家里的一应事务都要靠李金花自己。

孝敬长辈,扶持幼小,操持家务,邻里关系,李金花用她柔弱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

1978年,部队改编,王发坤从部队上传来了转业的消息,回来后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李金花喜极而泣,聚少离多的一家人总算可以团圆了。

王发坤也想好了,等他回来,先把家里的房子翻翻新,为此他借了2000块钱,想着等工作后就用工资来还。

他还要多陪一陪家里人,孩子的整个童年他参与甚少,他对国无愧,对于这个家却始终不够尽责。

王发坤与李金花都在为他的转业做着相应的准备,李金花操持起事情来笑容满面,她知道这是因为故人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有战,召必回”,中越边境战火连天,部队随即进入备战状态,本来面临转业的王发坤不在开拔之列,可他又怎能真的视而不见。

王发坤主动请缨,毅然决然的选择奔赴战场,保家卫国,他在穿上军装的那一天,就有了这个责任。

他向部队领导表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受党培养多年,参战义不容辞,我要上战场报效国家”!

阖家团圆在此时成了泡影,李金花看着王发坤做出的选择,她无言支持,并表示让他放心去,家里的老人孩子她会照顾好的。

这天走时,李金花为他煮好了苞米饭,王发坤还是没有太多的话,只说让她顾好家里,等梨花再开时,他就回来了。

李金花相信了,上一次等他,他就回来娶她了,这一次也不会有什么例外,她在心里一遍遍的重复着。

可是,战场上凶险万分,谁又敢保证自己能够安然的回来呢?开赴战场前,王发坤留下遗书,面面俱到,俨然已有以身殉国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抚恤金挪用,不可欠人账

1979年2月17日,王发坤奔赴战场,他身为13军39师115团二炮连的副连长,自然身先士卒,冲在第一线。

在攻打周登251高地时,他亲自操炮摧毁了敌人的两个火力点,炸死敌人11名。

枪声不断,战斗一直在进行着,敌人的炮弹一轮接着一轮,王发坤没有躲过去,小腿中弹,一时血流不止。

他本可以撤至后方,坐镇指挥,可他总是选择和战友们共同进退,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做法。

王发坤受了伤,可他临危不乱,还在一线指挥着战士们继续进攻,新战士罗顺良在炮火中向他跑来,想要为他包扎伤口。

敌人根本不给我们任何喘息的机会,新一轮的炮弹直接朝着我们的阵地而来,王发坤根据经验当机立断,用尽全身的力气把身边的罗顺良推至安全区域,而他自己,再也没能回到那个种着梨花树的家。

罗顺良安然无恙,王发坤壮烈牺牲,上级党委给他追记了二等功,这是他无悔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10月3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王发坤被认定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王发坤走的惨烈,可远在大山里的人还都不知道,1979年5月,有穿军装的人找到了正带着孩子在地里劳作的李金花,告知了她王发坤牺牲的消息。

一时天昏地暗,李金花站立不住昏倒在地,两个孩子吓得哇哇大哭,他们再也等不来王发坤了。

送消息的战士临走前,留下了800元钱,其中500元是抚恤金,300元是部队的慰问金。

这些钱摆在眼前,李金花却是看都没看,她不相信王发坤牺牲了,临走时他让她等,他就一定会回来。

一段时间后,公社邮电有包裹寄来,王发坤的遗书赫然在列,“如果我牺牲了,你就改嫁吧,我没有什么遗物,只有一件不舍得穿的军大衣......”言语中也满是不舍,但却无悔。

王发坤在遗书中还写到,因为父亲去世,家里盖房子,他向部队和战友借了2000块钱,希望她能够替他还上,人走了,但是账不能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裹里还有一包红糖,这是王发坤对李金花的牵挂,希望她好好保重身体,别不舍得吃。

这包红糖被李金花拿在手里,她早已泣不成声,在看到暗红色的糖袋时,她更是心痛难当,她知道,那是王发坤的血。

明明是好好地走的,怎么说不回来就不回来了呢,李金花始终不愿承认王发坤牺牲的事实。

李金花还年轻,村里有的人就劝她改嫁,可是,她走了,剩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怎么办?王发坤有一天回来了怎么办?

李金花把部队上给的800块钱全都还了债,剩下的钱花掉了她十一年的时间,起早贪黑,积劳成疾,李金花没叫过一声苦。

但她心里始终有一个牵挂,那就是她不知道王发坤的墓地在哪?都说魂归故里,可她根本无法拜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馆开放,精神代代传

对王发坤的墓地一无所知,这件事始终牵动着李金花的内心,找到他成了李金花后来的执念。

听说当时的大多战士被葬在了云南,她就贷款和儿子前去寻找,钱花完了,人也没有找到。

2007年4月30日,王发坤当年的营长李金明托人给李金花带了信,说王发坤烈士被葬在了云南屏边县烈士陵园。

得到消息,李金花一刻都不想耽搁,催促儿子再去信用社贷款,随后他们一家人出发赶往云南。

“王发坤烈士之墓”几个大字让李金花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时隔多年的相见,只剩了墓碑一块。

李金花在墓碑前就像个孩子痛哭不已,嘴里一直说着话,好像要把这么多年发生的事都告诉他,让他安心。

之后,李金花在墓前烧了纸钱,烧了衣服,这是她一直想做的事,她怕王发坤受委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多家媒体跟踪报道了王发坤烈士的事情,社会各界人士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烈士和烈士家属的敬意。

2011年,李金花一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住进了小平房,从之前和王发坤结婚的土坯房里搬了出来。

2016年,毕节军分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共同出资,帮助李金花家修建了两层小楼。

除此之外,在军队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帮助下,李金花的两个儿子干起了养殖业,做得有声有色。

政府和军队是不会忘记烈士和他们的家属的,他们在当地建立了王发坤烈士纪念馆,并把李金花一家纳入了优抚对象

纪念馆里面的每个物件都是李金花多年来的收藏,每件东西都被李金花当宝贝一样,她珍之重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做了多次调研后,为李金花他们家建圈养牛,场地建造、技术支持,大力帮助烈士家属脱贫致富。

如今,李金花一家住进了小洋楼,家里用上了电灯,接通了自来水,她每天忙着接待前来学习参观王发坤纪念馆的人们。

王发坤为国牺牲,李金花有荣与焉,她想让更多人知道王发坤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那些无名烈士,让他们的精神永存与世。

2020年8月24日,已经67岁的烈士遗孀李金花正在跟孩子们介绍王发坤的事迹,她笑容慈祥,满目思念。

她很喜欢给孩子们讲王发坤的故事,讲的次数多了,就好像王发坤并没有离开,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了她的身边。

而且,李金花老人的孙子王明建现在也成了一名军人,他继承了王发坤的遗志,继续保家卫国,李金花为他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5月4日,武警毕节支队开展了以“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活动,其中一项就是来参观王发坤纪念馆。

全体青年官兵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礼,那硝烟战火的年代,先辈的前赴后继,通过义务讲解员李金花老人的讲述,他们仿若身临其境,眼泪无声的流出,烈士的选择让他们敬佩!

精神是需要传承的,事迹是需要铭记的,对于李金花老人而言,王发坤烈士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她的身边,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