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德明,1973年生于江苏扬州。1992年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某装甲团。
那时的我,刚从普通士兵提升为班长,以为前途光明,却不知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1995年春天,我们装甲营来了一名女兵,叫李梦雨。听说是从师部机关调来的,被分在了炊事班。那时我刚从士官学校回来,当上装甲一连的装甲班长,觉得自己前途无量。
每天早上训练,我都能看到她穿着绿军装,戴着白帽子在食堂忙碌。她个子不高,皮肤白皙,说话轻声细语,跟我印象中的军人差别很大。
有一次,我带新兵去食堂打饭,看见她正在和面。"班长,要不要尝尝我包的饺子?"她突然问我。我瞥了一眼她沾满面粉的手,随口说:"不用了,我们还要训练。"
转身时,我听见身后有人小声说:"装甲兵了不起啊,瞧不起炊事班。"我装作没听见,径直走了。
那段时间,营里在搞装甲车实弹射击考核。作为班长,我压力很大。一天深夜,我在训练场整修装甲车,忽然看见李梦雨端着一碗面走来。
"深夜训练饿了吧?我给你煮了碗面。"她轻声说。
我正烦躁着,脱口而出:"我们装甲兵不需要这么娇气!"说完就后悔了,可面子上挂不住,就继续埋头修车。
直到营长孙德胜来找我:"你小子,得罪谁了你知道吗?"
我一头雾水:"啥意思?"
"李梦雨,是咱们徐团长的女儿!"孙营长压低声音,"人家大学毕业,主动申请来基层锻炼,你倒好,给我摆起架子来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徐团长是我们团有名的铁面将军,去年刚从军事学院进修回来。他的女儿,竟然就是我看不起的炊事班女兵?
更让我意外的是,第二天一早,李梦雨还是和往常一样在食堂忙碌,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那段时间,我躲着她,可又忍不住打听她的事。才知道她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本可以去师部机关,却执意要体验基层生活。
五月的演习中,我负责的装甲车在野外突发故障。正着急时,看见李梦雨骑着自行车,带着后勤保障组的热饭来了。
她一边发饭,一边轻声问我:"装甲车是不是水箱漏水?我爸以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惊讶地看着她。她继续说:"我从小在军营长大,这些故事听了无数遍。要不要试试我说的办法?"
在她的建议下,我们用随车工具包里的密封胶带做了临时处理,总算完成了演习任务。
那天之后,我对她的态度开始改变。慢慢发现,她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还懂得很多装甲车的知识。最让我佩服的是,她从不以团长女儿的身份自居。
1996年夏天,我递交了提干申请。答辩时,主考官问我:"你认为基层军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我想起李梦雨说过的话:"要体验基层生活,才能真正理解战士。"于是如实回答:"是放下架子,扎根基层。"
1997年初,我接到提干通知。李梦雨来祝贺,递给我一个笔记本:"这是我记的装甲车维修笔记,送给你。"
翻开一看,密密麻麻都是她这两年积累的经验。我突然明白,她来炊事班不是无奈,而是选择。只有从最基层做起,才能真正理解部队。
1998年春节,我鼓起勇气去找徐团长。没想到他早就知道我的心思:"你小子,一开始不是挺傲的吗?"
我红着脸说:"首长,我那时候太狂妄了。"
他严肃地说:"梦雨选择从基层做起,就是想告诉你们这些年轻军官,当官不是高人一等,而是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2000年,我和李梦雨结婚了。婚礼上,徐团长说:"你们这一对,让我想起了当年我和她妈妈的故事。那时候我也是装甲班长,她妈妈是通信班的。"
2023年,我已经是团里的装甲营长,李梦雨在团部管理图书馆。每次看到新来的年轻军官对基层工作不以为然,我就会讲起当年的故事。
有时候我问李梦雨:"当初为什么要去炊事班?"她总是笑着说:"因为我爸说过,要当好军官,得先当好兵。"
人生最宝贵的不是地位,而是初心。
那些年,是她教会了我,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往上爬,而在于扎根基层。
每每想起,都让我感慨万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