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身边的口腔医院真的快赶上杂货铺多了,很多人都会关心自己的口腔健康。
然而,正因为需求大,导致这个行业的背后,充斥着不少不为人知的乱象。
有些口腔医院不仅过度治疗,还乱收费,甚至敢明目张胆地搞虚假宣传,浙江一老人曾在某口腔医院一次性拔掉29颗牙,后来种植新牙疼痛不止,13天后心脏骤停身亡。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起初,浙江这位老人因为牙齿疼痛,去医院拔掉了29颗牙齿,当天又种植13颗牙,原本以为是个普通的治疗过程。
然而几天后,老人的情况却急转直下,不知为何,新种植的牙齿疼痛难忍,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其家人并没有太多担心,他们认为拔牙是常见的小手术,顶多是口腔里稍微疼一阵,休息几天就能恢复。
可是13天后,老人就去世了,后来家人觉得不对劲,就找当地的口腔机构讨说法。
但是老人的意外与种植牙相隔13天,谁也不能保证,到底是不是口腔机构导致的,一时间各执一词,陷入僵局。
事情被《法制日报》曝光后,很快引来许多人的议论。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拔牙只是一个小手术,和其他常规的牙科治疗一样,不会有太大风险。
但其实,拔牙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大的老人来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老人身体机能较为脆弱,免疫力下降,一些潜在的口腔疾病、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都可能在拔牙后引发不良反应。
而且,拔牙时容易造成牙龈损伤或不完全清除感染源,术后护理不当也容易导致并发症。
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拔牙前的全面检查,术后的护理,甚至术后合理的抗生素使用都至关重要。
在这之后,央视就出动调查,打算看看这是不是普遍现象。
据央视发布的内容来看,王女士(化名)的事迹很有代表性,那是一场本应该轻松解决的小小牙齿问题,却让她在8家不同的口腔诊所之间“打转”。(案例来源:CCTV央视新闻)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只是吃了一颗坚果,牙齿稍微碰了一下。
按理说,这不过是普通的牙齿小伤口,但却引来了各家诊所不同的“救治”方案,且价格差异巨大。
价格从200多元到5000多元不等,差距有时候大得令人咂舌。
在第一家诊所,医生建议她修复坏掉的牙齿,还要将本来健康的立体牙冠也拆了,换成新的。
需要处理的牙齿多达四颗,费用起码4000元,而且医生还表示,花了4000块,牙齿可以用一辈子。
听到这句话时,王女士开始有些动摇,觉得也许这确实是个很值得的选择。
但她并没有轻易答应,她继续去看了第二家诊所,在这里,医生的建议是把牙齿的咬合面磨掉,然后做一个覆盖体。
费用三千多元,说到这,医生还显得十分“专业”,告诫王女士,这种修复方式越小,技术要求越高,你觉得越贵的工艺,肯定越好。
王女士心里暗自怀疑,这治疗方式究竟怎么样,但她并没有止步,接着去看了第三家。
结果院长竟然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两颗牙已经废掉了,必须根管治疗,戴牙冠,如果要做德国的产品,费用就五千多。
他的话语充满了肯定的语气,仿佛根本不容置疑,每家诊所都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治疗建议,费用也是天差地别。
到了后面,王女士觉得有些头晕,想不通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别人看都能看出那么多差异。
在最后,她终于做出了决定,选择了最保守的治疗方式,修补坏掉的牙齿,仅花费不到300元。
实际上,类似王女士这样的遭遇并不罕见。
在很多口腔诊所,过度治疗已然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手段。
许多医生甚至会主动推荐一些你并不需要的治疗项目,目的是让患者觉得自己“病得很重”,从而推动治疗费用的提升。
王女士之所以选择保守治疗,是因为她心里清楚自己牙齿只是轻微损坏,并不需要做那么多复杂的治疗。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不了解口腔医学的患者来说,他们更容易相信医生的专业性。
当医生给出一份过度治疗的建议时,他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听从,而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糟糕的是,这些过度治疗不仅让患者钱包受损,有些治疗还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口腔损伤。
想想看,假设你信任了那些医生的高价建议,选择了根管治疗和牙冠更换,最终可能会发现,这些操作完全可以避免。
口腔诊所的过度治疗,正在一步步成为行业的“潜规则”,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医生对患者信息的操控和过度宣传。
如果过度治疗的乱象让人心生疑虑,那么口腔诊所通过“专业”光环来进行虚假宣传,真的让人感到愤怒。
最近央视的调查让人震惊,很多诊所标榜自己拥有的专业医生,其实并没有那么高的资质。
很多口腔诊所都打着“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的旗号,表示自己的医生都是学会认证的“专业人员”。
乍一听,患者或许会觉得放心,因为“中华口腔医学会”是全国口腔领域权威的行业协会。
但当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后才发现,这个看似威风凛凛的身份其实并不难获得。
记者在中华口腔医学会的官网上尝试注册一个会员,结果发现,只要缴纳300元的会费,甚至不需要提供任何实际资质和专业证明,就能成为“会员”。
如果你不需要任何专业背景,也可以轻松成为会员,甚至可以随时打印“认证证书”。
这相当于花钱买了一个“专业”的身份,对于很多不懂口腔医学的患者来说,他们根本无法判断一个医生的真正资质。
看到这种“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标识,就会误以为这是行业内最权威的身份认证。
殊不知,这只是一些诊所为了虚假宣传,恶意利用了会员制度的漏洞,让他们的“专业光环”更加耀眼。
这些看似高大上的“会员”身份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大的漏洞,实在让人惊讶。
随着口腔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监管手段显得愈加“吃力”。
很多地方的监管部门依然靠人工巡查和投诉举报来进行监管,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很难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更关键的是,诊所的虚假宣传手段越来越高明,很多不良商家通过网络广告、短视频平台等途径,大量推广不实信息。
这样一来,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容易选择不正规甚至是虚假的治疗方案。
例如,越来越多口腔诊所会通过微信朋友圈、社交平台等途径,发布所谓的“治疗案例”,并声称自己采用了最新技术,治疗效果绝佳。
事实上,这些“治疗案例”可能只是一些经过精心编辑的广告,而患者却因为缺乏辨识能力,误以为这些医生的技术很高超,最终选择了他们的治疗服务。
此外,一些口腔诊所还通过“低价引流”策略吸引患者,给出非常低的价格优惠。
但当患者去治疗后,往往被要求额外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王女士和其他患者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这一行业急需改变的迫切性。
而这种改变,不仅仅依赖于患者的维权,更需要行业内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保护每一个人的口腔健康,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充满信任和专业的环境中,安心治疗,放心消费。
在未来,我们期待一个更加规范、透明的口腔行业,在行业的自律中找到平衡,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减少那些不必要的隐患与纠纷。
参考资料:法制日报——坏了一颗牙,竟一次被拔29颗牙——老年人口腔治疗乱象调查
新浪财经——“中华口腔医学会”,花钱就可成会员!口腔治疗机构乱象曝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