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签 林莉

第11期《读书》版目录

书房茶话

有间书房
林莉

百家品读

历史原来很有趣

揭茹

江右书架

有爱和美,奉献儿歌的珍珠
谭旭东

真知灼见的“窗”与“仓”

周鸿萍

书海快递

《职工法律天地》杂志“天地时评”栏目荣获

“江西省2024年度期刊优秀栏目”

书房茶话

有间书房
□林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最早拥有的一间书房在我的外祖父家。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外祖父就把厅堂边的小厢房整理出来,对我说以后我可以单独在那里看书写字。小厢房的窗外,有一棵橙树。每到四月,一树橙花,密密实实的,香气惊人。我趴在桌前,芳香袭来,往往让我忘了手中在读的书。

外祖父读过私塾,是手工裁缝师。他的爱好除了飞针走线外就是看书。他的书其实不多,也很普通,如《山海经》《民间花卉图谱》等。外祖父当了10年学徒,有扎实的针线功底。他的书全用牛皮纸书皮包好存放。有一次习字时,我不小心将墨汁滴在《民间花卉图谱》上。那是他很喜爱的书,他的衣服绣样的灵感多半来自那里。外祖父见了,赶紧将墨汁泅开的那块纸小心剪下,请了村里会画画的老师重新绘图,贴上。

孩童时的夏日午后,我醒来总能看见外祖父坐在厅堂翻一会儿书。然后他走到香案边,铺开他的松木制衣板,在案板上摆放一碗清水,木尺、画粉、剪刀与碎花绸布或灰蓝麻布料混在一起。他清瘦的手指掂起一块布料,一抖,一摆,旋风般在空气中划过,布料服帖地平铺在案板上。风里携带着碎花布料和麻布料的香味,午后的时光变得悠长。这时,外祖父会把我叫到一旁,一边飞针走线一边给我讲书中的故事。

外祖父已离世多年,他的老房子、老房子里那间我的小书房,也早就被拆掉了。只剩下那一棵橙树,还在年年开花结果。

成家后,我有了独立书房。白色书架摆满了各种书籍。窗外枣树和桂花树上常停着长尾花喜鹊和斑鸠。一天中,最好的时间,就是坐在窗边阅读。鸟鸣不断,树木的清香丝丝缕缕缠绕。

书房布置很简单。没有挂名人书画,也未摆设别的器具。后来,我打通了卧室和书房的墙。在漫长的岁月里,看书,打通了时间隧道,既看书中的热闹、悲欣,看那一个千百年间似真似幻的宽广世界,也看当下、时代,自我镜鉴。

我重读了一遍《瓦尔登湖》,再次走进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呈现的寂寞、恬静、智慧的自然之境。1845年春天,梭罗在他的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了一座木屋,过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这里写下了这本名著。我第一次读到《瓦尔登湖》是在2009年。有一天,我办公室的电话响起。一个陌生的人说看到刊物上我的作品,就四处打听到我的电话号码寻访而来。这个朋友是中原人氏,爱书成痴。几次电话聊到读书写作后,我收到两麻布袋的书,其中有《瓦尔登湖》。她寄来的是徐迟先生和田然先生各自翻译的《瓦尔登湖》。尽管后来我和这个朋友失去了联系,这本书却一直跟着我。每次在书架上看到它,我都会想,不知道那个朋友还好吗?我们素昧平生,从未谋面。我喜欢读这本书,也喜欢因这本书结缘的人和人之间的情谊。

人至中年后,我内心多了几分宁静,在闲暇时常到山水自然中读书,行走,时间里涌动着青草、河流、野花的气味。我被“读书秋树根”这样的画卷和理想的生活形式深深撼动过。所以,我愿意把心灵推至田园式的、野趣式的从容和安宁中去。这种生活方式也直接作用到我的阅读中。随着年岁增长,我对于看书的方式多了几分随性,不再拘泥于形式。我慢慢喜欢到野外去看书,河流边、谷地旁,自由而丰盛。天地间就是最好的书房。

一个带着书旅行的人会让我有莫名的好感。有一次,在火车上,我看见一个老人坐在窗边旁若无人地看书。车厢喧哗,他自顾看他的书,带着一本书在无声奔跑。与车窗外疾驰而过的春天景致融合在一起。这就是看书的美妙了。

此时看书,纯粹、通透。看的是物事循环,自然和谐、生机盎然,此消彼长。

■链接:影响自己成长的书单

1.〔美〕亨利·戴维·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法〕纪德著,冯寿农译,《人间的食粮》,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版

3.郑红峰编著,《唐诗宋词元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4.骆玉明解注,《诗经》,三秦岀版社2018年版

(作者系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会员)

百家品读

历史原来很有趣
□揭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阅读就像多出的触角,帮助我们感知这个世界。我们读的书越多,对世界的认知就越深。把阅读当习惯,我们的生命也会变得开阔。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阅读,可以让我们领略不同的人生风景;阅读,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于阅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有人爱读文学类书籍,可以品味人生百态,提升审美情趣;有人爱看科学类书籍,可以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创新思维。随着年纪增长,我对历史类书籍越来越感兴趣。读历史不仅有以史为鉴、可知兴衰的益处,更关键的是历史书写得越来越好看,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的《易中天中华史》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共9册,以史料为基础,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主要历史故事、人物,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名人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式展示,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描述。这套书运用了小说的笔法,穿插了一些网络语言,使得叙述幽默风趣,让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如于谦、王阳明、张居正等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这部书给人的整体印象更像一部小说而非史书,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故事。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不仅让我对心学产生兴趣,还让我感觉释怀:人生短短几十年,怎么过都不会活着离开,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呢?

《易中天中华史》共24册,它延续了易中天《品三国》的生动幽默、轻松好读的一贯风格,内容凝练、语言优美,诗意盎然、情节生动。易中天用现代的眼光解读中华正史,使更多的人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产生新的理解视角,读后有恍然大悟之感。如果说我之前看的几本历史书是散乱的、只言片语的,那么《易中天中华史》如一根线串起了之前记忆中散乱的历史知识,让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历史观。这套书教会我回顾历史,追根溯源,了解历史上有过哪些成就,走过哪些弯路,又有哪些谬误是我们需要避免的,这也是易中天讲史的一个主要意图。他随心而活,我亦有所动容,希望我也能在生活中,永远保留良知与本真。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1587年为关节点,选择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六个主要人物予以剖析。书中的每一章,都像主要人物的传记,每部分像写某一个人,但作者展现的不仅是单个的人和事,而是其叙述的人和事都与当时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黄仁宇以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展开,让我们对人物的生平、思想、政绩、履历有了整体的了解。但是,在铺排叙述的过程中,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串联中,黄仁宇展现的是人物生活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让我真正感受到:万历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历史的关节点之一。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太阳下不会有新鲜事,我们目前遇到的,甚至以后遇到的问题,在历史中都可能出现过。熟读历史,会让我们有“洞悉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的感觉。历史如果写得生动有意思,还是会有很多人看的。像《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立志要把历史写得很好看,让读者读来有趣,打破“史学作品都浮躁无味”的窠臼,让人耳目一新。在史料基本可以采信的情况下,用同理心去体会古人的选择和结局,能激发阅读兴趣,让更多的人不害怕历史的枯燥,主动拥抱历史。当然,历史无信史。过去的事情,能摸清基本的脉络已颇为难得,不要幻想一切百分百还原。若要认真了解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仅是读几本史书是不够的。希望在《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中华史》《万历十五年》等历史书的引导下,大家会找到阅读历史的突破口和兴趣点,从而按图索骥,去找寻和发现中国魅力十足的千年文明历史。

(作者系南昌市西湖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江右书架

有爱和美,奉献儿歌的珍珠
□谭旭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歌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儿童文学的各种教材和史论著作多重点评介童话、儿童小说,也会注意儿童散文和儿童诗,却很少提及儿歌创作。主流报刊对儿童小说和童话也很关注,却很少介绍儿歌和儿歌作家。这是儿歌创作的一个现实环境。

好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儿歌,且很受低年级学生喜爱。至于幼儿,都爱听儿歌朗诵,也喜欢那些很有趣味的儿歌。

我在教材《儿童文学概论》专节介绍了儿歌,并回顾了我国儿歌创作的基本情况,大致梳理了儿歌发展的轨迹,并提及了一些代表性作家。王军的作品也被提及。

我认识王军有10多年了。记得我给《小星星》杂志写作文专栏时,他是主编,后来知道他也创作儿歌,且经常在一些低幼类报刊发表新作。近两年,他热心推举一些儿歌作家,经常在《大灰狼画报》等杂志刊登儿歌,介绍一些新老作家的信息,很得大家的喜爱。我也时常转发一些王军推荐的儿歌作品,并在儿歌作者微信群和他互动。

王军的《经典儿歌300首》要出版了,他通过微信把作品发给我,让我写个短序。这几天细细读了他的作品,发现这300首儿歌涉猎范围比较广,有动物儿歌、植物儿歌、人物儿歌、自然现象儿歌,以及其他题材的儿歌。它们大都语言活泼,趣味十足,或饱含哲理,或启发思考,或激发想象,或富有教益。如《小雨点和青蛙》:“小雨点,跑来玩;/河面上,画圈圈。/十个圈,百个圈,/青蛙呱呱数得欢。”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画面感,形象生动,有自然之美。如《银杏叶》“:银杏叶,黄又黄,/秋风一吹掉地上。/好像金币一枚枚,/大地妈妈来收藏。”这首植物儿歌节奏明快,有音韵之美,对银杏叶的描绘很生动,完全是从儿童视角来观察自然的。如《弟弟写字》:“小弟弟,头儿低,/沙沙沙沙写着字。/字儿小,字儿密,/纸上爬满小‘蚂蚁’。”这首儿歌语言明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弟弟写字的模样,富有生活情趣。从这些儿歌不难看出,王军精于儿歌艺术,洞悉儿歌的语言之美,也很善于观察,对自然景物、儿童生活,都用童心触摸和感悟,因此诗心和童心融合,一首首短小精致的儿歌便呈现给了读者。

创作儿歌,犹如微雕,三个字、五个字,四行、八行或十来行,如滴水阳光,一叶知秋,看似简单,实则难之又难。只有具有语言炼金术的人才敢去尝试,更何况王军这样对儿童生命有理解且对生活有提炼的人。这大概也是目前全国优秀的儿歌作者年龄都偏大点的一种原因吧。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艺术追求,没有对自然和生命的敏感度,是很难写出优秀儿歌的。

王军是一位专业编辑,对语言要求高,因而他的儿歌规整,注意押韵,也注重音乐之美、绘画之美与童话之美的结合,特别符合儿歌语法,讲究内涵之美和教育意义。

会创作儿歌的作家,就似那会养育珍珠的人。拥有一册儿歌集,犹如拥有一串乃至一盒精美的珍珠,这是一种享受,一种不一样的成就感。相信王军还会创作出更多更有趣的儿歌,赢得更多小读者的喜爱。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外语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会员)

真知灼见的“窗”与“仓”

□周鸿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是信息爆炸、“快餐”文化盛行带来的影响,抑或内心本就浮躁,已过知天命年纪的我,再难得静下心来从头自尾精读细研一本书。我大部分时间不是用来看书,而是在手机上刷短视频,以享耳目之娱。然而,当我看到江西科普作家林南先生编著的《地球密码:文明的来路与去途》时,顿觉眼前一亮,有一种一探究竟、刨根问底的冲动,继而不忍释卷、沉醉其中,陡生释疑解惑后的豁然感。

这本书20万言,放眼寰宇,纵论古今。若非苦心孤诣、呕心沥血,他怎能成此宏篇大作?阅读之余,我不禁深深感佩作者孜孜不倦、深沉执着的求索精神,以及深厚、渊博的学识修为,更感佩他对人类命运、文明归宿的终极思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书以方位为经、历史为纬,巡礼式地广泛介绍和展示不同文明的概况,收集了大量的证据、史料,综合了多方面的观点,深入探讨了地球文明发展规律、存在的危机、发展方向和最终归宿等主题,将以往看似碎片化的知识加以整理、概括、提炼,串珠成线,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本书的结尾,即第八章《地球文明的归宿》中,对地球文明最终归宿这一关乎人类命运的亘古天问和终极命题,进行了相对明确的描述。他乐观而不盲目,忧虑而自信。作者视野宏阔,信息丰富,史料翔实,娓娓道来,体现了科学严谨的实证精神,以及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

《地球密码:文明的来路与去途》内容广博,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生物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学科,触及政治、经济、法律、艺术、科技、宗教、伦理等领域。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和观点,他对这些资料和观点不是简单堆砌,而是有鲜明的导向进行统驭。这本书因而主题鲜明、观点清晰,所以给人以阅读的畅快和思想的启发。不难看出,作者对现存各类观点条分缕析,使读者能清晰辨别,不至于云里雾里。一是对公认的主流观点,作者毫不含糊地进行了明确;二是对虽已证实但随着时代进步仍有待商榷的观点,作者秉承开放的态度进行了阐述;三是对争论较大但没有定论的观点,作者较为详尽地进行了陈述;四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收集了一些挑战传统认知的现象;五是敢于发表一些前瞻性的设想和引导性、启发性的意见,但作者没有把它们绝对化。

科学进步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求知,在于探索。书中大量揭示一些争鸣论点及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意见,意在引导思考,鼓励创新,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人文理念和“真理愈辩愈明”的科研精神。本书包罗万象,有关地球文明发展的知识和论点尽收眼底。可以说,这既是一扇了解文明发展的“窗口”,又是一座跨学科的“知识仓库”;既让人感到琳琅满目,却又不眼花缭乱。毋庸置疑,《地球密码:文明的来路与去途》是一部科普著作,书中提到了大量的科技内容和新颖的科技术语,但通俗易懂,这与作者著述语言优美、行文晓畅的文学特质是分不开的。书中还描述了许多瑰丽迷人的古老传说和奇特的科幻故事,引人入胜,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但是,作者的立足点显然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据此引发读者对星际文明交流与冲突的思考。

熟读本书,我不禁联想起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曾于1923年间写下了500字书信《与妹书》,嘱其妹购买新刊印的几本书籍,信中对一些历史变迁源流进行了精当点评,于平实中见精奇,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矻矻以求。此信在《学衡》杂志公开发表,后竟被梁启超先生称赞为“吾著作等身,不如陈寅恪的寥寥数百字”,也有传被胡适先生称赞为“我30多个博士学位,抵不上陈寅恪的500字文章”。林南的《地球密码︰文明的来路与去途》虽20万言,但相比卷帙浩繁、林林总总的地球文明发展史而言,仍是精当而概要的。因此,我想把此书比作文明论知领域的《与妹书》,二者虽然篇幅不同,但其意旨、精神和气质相通,或无不当。因此,我借用其中一句话作为本文结语:“若不得之,则不能求学。”

(作者系新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副局长)

书海快递

《职工法律天地》杂志“天地时评”栏目荣获
“江西省2024年度期刊优秀栏目”

12月4日,江西省期刊协会发布了《关于表彰“江西省2024年度期刊优秀栏目”的通报》《关于表彰我省获第七届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单位的通报》。全省53家、30家期刊的栏目分别上榜。《职工法律天地》杂志“天地时评”栏目荣获“江西省2024年度期刊优秀栏目”。

《职工法律天地》杂志设置了“卷首语”“特别关注”“维权报告”“人在旅途”“情满人间”“社会广角”“以案说法”“文艺客栈”“法理探索”“法律圆桌”“热点看台”“法治实务”“律师信箱”“艺苑”等10余个栏目。其中,“天地时评”栏目设置于2004年。该栏目文章结合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百姓大众,聚焦民生话题、彰显人文情怀。该栏目文章作者多为媒体人、作家、律师等,他们以专业的知识和独到的视角,娓娓道来,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独特的观点和有益的建议。该栏目文章以其特色鲜明的评论风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有力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获得读者的欢迎。

李贤平

本报《读书》版征稿启事

书房茶话

在江西生活、工作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介绍成长过程中读书、买书、写书、编书、藏书、售书等所有和书有关的故事,注重介绍读书带给自己治学、工作的心得、感悟以及藏书的情况。需言之有物,给人启迪。配发在书房的照片(不低于5MB)。文后附“影响自己成长的书单”3至5种(列举书名、作者、出版社以及出版年份即可)。1500字左右。撰写本栏文章的作者,请用毛笔书写“读书”两字。

江右书架

江西作家、学者所著及江西的出版社之2023年以来新书书评。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所涉及图书品质高,有一定影响力,体现江西地域特色,评论精辟、深刻。1500字以内未公开发表文章(注明出版社及出版年、月)。配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社长总编荐书

立足江西的出版社,面向全国的出版社征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或者副社长、副总编辑推荐本社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新书。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1500字左右。配发推荐人职务信息、照片、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会客厅

围绕某本书(某种报纸、刊物)、或者某一个热点读书话题的发言精选。配发约请的嘉宾姓名、职务、职称信息和书报刊图片(不低于5MB)。总字数3000字左右。

百家品读

阅读某本经典图书或者某一类书(报纸、刊物)的阅读体会,言简意赅,言之有物。配发所涉出版物的图片(不低于5MB)。800字以内。

书海快递

资讯栏目。省内外和书有关的活动讯息,300字以内。

文末请注明详细地址、账户等信息。一个月内没有接到用稿通知,可他投。

往期更多精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本报消息

值班编校:张鹏晨、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黄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