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点|牌坊街上这位明代潮州“大老”,你了解多少?
“三世尚书”“四朝大老”,这几个字是否让你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明崇祯元年潮州知府马鸣霆等人为表彰纪念潮州名贤林熙春而建的牌坊。这位“大老”是何许人,他对潮州有何贡献?
12月12日上午,潮州社科专家基层行系列活动走进庵埠镇宝陇村林氏宗祠,在古老的祖祠中开展“林熙春与潮州”文化沙龙,围绕林熙春优秀品质和生平贡献,分析文化意义和时代内涵,从中提炼其忠直风骨对当今引导良好社会风气、创新基层治理、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启示与借鉴。
谈生平:
居庙堂则忠言直谏,处江湖则建设桑梓
潮州市图书馆图书资料馆员、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介绍,明代潮州先贤林熙春是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登万历十一年进士,次年授巴陵知县,把该县治理得井井有条,十八年补福建将乐知县,在任期间重视文教,修建学宫,作出一番贡献。万历二十三年任工科都给事中,掌待从规谏,有纠察六部弊误,驳正章奏,封还制敕之权,话语权极强。
时万历皇帝厌烦言官时时喋喋不休,借机怪罪言官。在前面数十位官员因谏言而被贬逐的情况下,时任工科给事中的林熙春仍“毅然首列,率同官抗疏入”,驳斥万历帝因直谏而降罪言官,而后被夺俸降级调外任。被贬为茶陵州判官后,林熙春告病离职返乡。
在潮州,林熙春致力于桑梓公益事业。如为潮州争盐税,减里役(乡里差役之事),使龙溪一地减少里役十分之四。倡筑炮台于海口,以加强海边防御;倡浚三利溪,倡修龙溪(庵埠)龙头、东集等桥,倡建许陇堤桥;倡修潮州文庙、贤良祠、韩祠、郭(子章)祠、凤凰洲奎星阁,龙溪文昌阁,玉简峰塔;倡建江东三元塔。他还捐修赎佛寺田百亩作为秀才科试资费,创建龙溪会馆于潮州城。
明熹宗即位后,下旨起用闲置旧臣。于是,年已68岁的林熙春重被起用,委以重任。虽年届古稀,他依然敢于直言,既解民瘼也纾君忧。明天启四年,魏忠贤阉党之祸日见暴露,林熙春自知无力回天,加上年事已高,获批乞休,致仕前还加升为户部左侍郎。
崇祯四年九月,林熙春病逝于家中,享年80岁,朝廷特赐三世尚书(即祖林瓒、父林乔樌及自身)资政大夫、户部尚书衔,赠谥“忠宜”。为表彰林熙春的业绩,潮州先后在西马路口和分司巷口立了“青琐崇班”坊、“三世尚书 四朝大老”坊。尤其是“四朝大老”四字,对林熙春予以极高评价。“四朝”,指林熙春历官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大老”,对资深望重的大官之称呼。
谈治理:
克己复礼,而达天下之大治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欧俊勇认为,礼治是林熙春社会治理思想的重要思考。林熙春对朱熹、杨时等宋代理学家极其推崇,并从朱熹的理学实践中得到启发,在基层社会中实践推行。他对《朱子家礼》一书高度认可,认为该书对于指导宗族建构、规范人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该书的影响下,林熙春不竭余力推动基层礼治,在地方社会发展脉络中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并推动礼仪改革。
礼治在林熙春看来是归化民心、规范秩序的举措,而革除弊礼就是他实践礼治的第一步。他笔下的四礼弊俗,真实揭露了当时潮州社会奢靡的风尚。就《忠宣公议定祭品桌式》一文可以窥探林熙春礼治理念的侧面,该文从祭桌、祭品、燕会、祭期、分惠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这套祭祀礼仪不分贵贱、凸显俭约、礼序规范、聚族而祀,强调了“俭”也是一种礼,是合乎天道要求的理念。
礼治的实现还需要通过乡约的方式来实现。在林熙春的观念中,乡约由家礼演变而来,具有基层治理的性质,礼制服务于乡约系统。因此,林熙春构想的乡约系统具有层级性,即从个体及宗族,从宗族及地方,从地方及天下。启迪民心,唤醒个人守礼,这始终是林熙春礼治思想的最基础逻辑。
今天的文明乡风建设、乡村治理或可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推崇勤俭节约良好风尚,以乡规民约规范公序良俗。
谈贡献:
为韩江沿线山水风光增加了层次感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杨焕钿考据发现,自万历二十三年至泰昌元年,赋闲在家的林熙春致力于潮州的地方公共设施建设,尤其是对韩江沿线景色的改造。继万历十三年知府郭子章创建凤凰塔后,林熙春在南门外江中沙洲上重建凤凰台,使观者从城墙上望向对岸景色增加了一个过渡,不再出现跳跃性空间,如同传统山水画一样有了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也为潮州八景增加了“凤凰时雨”这一新景点。
林熙春在鲤鱼山上建造了三元塔,原因可在他撰写的塔铭中得到揭示:“两山对峙,万派朝宗。左昂右逊,华表偏隆”,意为两山对立,气势虽不错,但左右不平衡。于是他在低矮的猫头山上建了三元塔,以解决景色的平衡问题,如同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为了平衡画面,在低矮处添上一凉亭或江中添上一帆船一样的原理。
韩江下游出海口庵埠大鉴洲,“群流俱从此泄,即谓之郡城之水口亦可”,“为培东南不足”,诉求 “地灵人杰,民物安单”,“易塔议陶,高近塔之半,资省塔之九”,于是林熙春在大鉴洲倡建了文昌阁,为平淡无奇的沙洲增添了些许胜慨。如此高低错落、一步一景的沿江景色,使往来韩江船只如同画中游。
另外,林熙春也对城外名山桑浦山进行改造,修复了犀牛山始建于宋代的玉简塔,重修甘露寺、倡建东西坑伯公庙、慧林古刹,并疏浚交通海阳、揭阳的内河中离溪,使桑浦山山光水色交相辉映。
谈责任:
明代中后期潮州士绅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的代表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员杨向艳研究认为,明中后期潮州出现了薛侃、林大钦、翁万达、林大春、唐伯元等一批有地位的本地士大夫,他们积极参与各项地方事务管理,在为推动当地社会转型以及民生发展方面做出了切实的成绩。林熙春作为其中之一成绩尤其显著。
万历年间潮州水旱灾害频繁,林熙春心忧百姓,他不仅记录了万历时期发生在潮州的历次严重灾害,同时也针对灾害带给百姓的危害,并提出了切实的救灾及应对措施。他是潮州众多参与地方灾害救济的潮州士绅中,唯一一位针对灾害提出系统的救济思想的人。
在林熙春所写的《救荒议》中,可见其时当地的饥荒极其严重,长时间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饿殍无数,盗匪炽烈。林熙春同意地方官员开仓救济,但强调要分清楚接受赈济的是否为真正的饥民,鼓励揭发冒籴之人,打击通过低价买米、高价卖米的投机之人。同时呼吁饥荒年间朝廷能够蠲免当地百姓的租税,并建言推动水利设施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林熙春曾在朝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乡居期间颇受地方官员的欢迎和倾慕,他提出的主张以及为民请命的行动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通过林熙春在救灾活动中的作为,可以看出尽管士绅在灾害救济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士绅将地方救实为自己重要责任,通过自身影响来呼吁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地方救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的社会震荡和不安,塑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杨向艳表示,林熙春作为明代后期有影响力的士绅,他居乡期间正是潮州地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大量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涌现,为他参与地方事务管理提供了平台。这一时期,本地士大夫的政治权威和文化影响力较之前代大大增强,林熙春将他的抱负和责任实施于乡间,用行动和言论来影响地方,经营地方,体现出了士绅作为“地方代言人”及“地方领袖”的权威形象,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林熙春也深深涉足于地方政治生活,并与国家权力发生复杂的关系。
谈发扬:
用好潮州名人资源,打造“明末-潮州剪影”文化品牌
潮州市文广旅体局古城科科长陈夏阳表示,林熙春生平事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外地任职的主要贡献,分为早年履职(1583-1596)和晚年复出(1621-1624)两个阶段,二是在潮州居住对当地的贡献,包括受贬闲居(1596-1620)和晚年衣锦还乡(1624-1631)。他的一生可谓践行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大夫精神,是明代潮州士大夫文化的代表人物,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有突出贡献,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表示,当前,在文化自信理念的引领下,历史文化名城对名人资源的展示利用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潮州对这位名贤的挖掘和展示还相对较少,与林熙春名人相关的文化遗产展示内容较少,当前只有石牌坊,缺少专门的博物馆,对其生平的展示和品质价值的提炼都不够。另外,林熙春相关现有文化遗产分散于潮州古城和潮安区江东镇、庵埠镇,联动水平较低,和同时代的名人资源也缺乏有效关联。
他建议,可以在“三世尚书 四朝大老”石牌坊运用AR技术展示林熙春生平事迹,让游客深入了解其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同时提高名人资源联动效应,结合潮州后八贤等名人资源,讲述明代潮州故事,共同打造“明末-潮州剪影”文化品牌,展示潮州士大夫阶层担当。还可以加强古城区、江东镇、庵埠镇等林熙春相关历史文化遗产联动工作,充分挖掘和发挥名人文化的科普教育效用。
此外,汕头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二持、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李煜群、潮安区庵埠镇侨联主席谢秋强、潮州市委党校教员黄秀芝等,也现场围绕林熙春生平功绩、家风家训、民生观念等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
“本次文化沙龙活动前期通过广泛征稿、定向约稿等方式,积极联络社会各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聚焦探讨林熙春的人文传承、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及时代内涵。”潮州市社科联副主席章碧武介绍,通过挖掘整理林熙春在潮足迹遗踪及其历史价值,展现历史名人与潮州的情感联系、动人故事以及其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潮州文化的传承创新、展示潮州文化的独特人文传承,助力潮州申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