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评剧艺术家李再雯也称“筱白玉霜”、“小白玉霜”,小名福子,祖籍山东,1922年生于天津,5岁随父亲从天津逃荒到北京;12岁时,卖给了著名评剧演员、白派创始人、有“评剧皇后”之称的白玉霜(本名李桂珍,后改李慧敏)做养女,白玉霜的养母李卞氏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李再雯。
白玉霜请了天津有名的评剧彩旦李文质(有称“李文祉”,艺名“珍珠花”)做李再雯的启蒙老师,李再雯聪明好学、刻苦用心,打下了坚实的唱功基础;小小的年龄,就开始以“小白玉霜”为艺名,登台与白玉霜配戏,饰演丫环、彩女(宫女)。她还利用登台的机会学戏,逐步掌握了白玉霜的唱腔和表演技巧,继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风格。
白玉霜的嗓音宽亮、底气足,但李再雯不能像白玉霜那样放开喉咙唱,因为那会招致白玉霜吃“戏醋”。碍于开山师祖,李再雯必须悠着劲儿来,使暗劲,要以情感人、不亮嗓子。于是,她就尝试着提着气唱,既用丹田气,又不让声音完全打出去,让声音始终保持不炸不喊,又能送远,形成另一种唱腔。
李再雯16岁那年,白玉霜逃离养母身边、为爱私奔,戏班为了维持生计,就让李再雯顶替白玉霜担任主演,挂出了“筱白玉霜”的牌子,不料竟意外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尽管小小年龄就已走红,但李再雯却从不摆架子。
与新凤霞姐妹情深,小白玉霜(右)
当时的戏班不为女演员准备行头(戏装),完全得自备;刚加入戏班的新凤霞比她小七岁,家庭贫困无力购置行头,李再雯就主动把自己的行头和头饰借给她用,有很长一段时间,新凤霞就是穿着李再雯的行头演戏。在“同行是冤家”的旧时代,有此义举颇为不易。
当时的李再雯对新凤霞不仅生活上关心,而且在艺术上也给予了很大帮助。1942年白玉霜病故后,筱白玉霜正式挑起了母亲的班子,在京津一带赢得盛名。1943年3月,新凤霞在河东天宝戏院首演白派代表剧目《潇湘夜雨》,李再雯与她并不在一个戏班,但唯恐新凤霞演出不熟练,便专程从南市的庆云戏院赶往河东给新凤霞把场,使新凤霞的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
有段时期,李再雯总是为新凤霞配演“二路旦角”(配角),以此来提携这位小妹妹,两人在艺术生涯中休戚与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新中国成立后,李再雯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随后,她加入了国营的中国评剧团(后改为中国评剧院)。1952年,随剧团到朝鲜慰问演出;冒着美机的骚扰轰炸,有时一天早、中、晚连轴转演出两三场全本《秦香莲》,最多的一次一天演出4场。
在第四场演出时,她的声带疲劳至极,只好“卖字儿”。“卖字儿”是评剧界的行话,指的是演员的嗓子突然出现问题时,还照样演出,但在演唱时,不用拖腔,用吟诵的办法表现唱词,而琴师则采用特殊的伴奏手段,烘托演员的吟诵,观众听起来,仍然像演唱一般。
此后,李再雯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在传统戏里扮演过《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贞、《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演出的现代戏,有《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饰演地主婆九尾狐)《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饰演杨香草)《罗汉钱》《金沙江畔》(饰演金秀)《李双双》(饰演李双双)《苦菜花》(饰演母亲)等。
其中,她在传统戏曲《秦香莲》中扮演的秦香莲和现代戏《小女婿》中扮演的杨香草,堪称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尤其是《秦香莲》于1955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后,被评为1956年优秀电影,李再雯和魏荣元(饰演包拯)和席宝昆(饰演陈世美)都获得了优秀表演奖,每人各得一枚金质奖章。当时,这部影片也在东南亚的香港、印尼、泰国等地上映,获得很高的评价,蜚声海内外。
一般认为,评剧白派是由白玉霜在30年代创立的,但将其而发扬光大的却是其养女李再雯;作为20世纪50、60年代的评剧泰斗和领头羊,李再雯把“白派”艺术推向新高峰,以至于后来说起“白派”就是特指筱白玉霜的“新白派”。
1967年12月21日,李再雯因“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吞安眠药自杀。小白玉霜英年早逝,因早年在戏班被白玉霜的养母下药、失去生育功能而身后并无子女,也没有嫡传弟子,但她的唱腔却广为流传。
2003年11月,李再雯因为在《秦香莲》中出色的表演,荣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艺术贡献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