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上以包拯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很多,近代还有很多以包拯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也正是从这些影视作品中让我们了解到了包拯的形象。
他的铁面无私也是一直影响着我们成长的,作为北宋名臣的他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很深的痕迹。正史中的包拯和影视作品中有不同吗?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刻板印象
在说到包拯的时候不能忽视的就是他身边的两个帮手,公孙策和展昭,这两人也陪伴了包拯所有的探案过程,包拯在影视剧中那也是威风凛凛,他得到了皇帝绝对的信任,在他的手中甚至还有尚方宝剑。
可以说无论遇到什么人,势力有多大,包拯都不害怕,毕竟他上面可是皇帝。并且也根据这些人的出身出现了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这些都是大家公知的事情,但在正史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不论是上文提到的公孙策还是展昭又或者是这几个刑具都是不存在的。
那两位陪伴包拯多年的同僚是后世文学家们杜撰出来的,在正史中是没有这两人的,当然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也都是假的,其次就是这些刑具,也都是不存在的。在影视剧中不过就是为了突出包拯的形象。
上文提到的尚方宝剑就更不用说了,皇帝也不可能轻易地将这宝剑就这样给了一位大臣,因为在正史中包拯完全没有那样的地位。
就连包拯的长相也不是像后世眼中的那样。众所周知在影视剧中包拯都是一张漆黑的脸,在额头上还有一个月牙。
他的长相让他即使是在人群中也能够一眼看出来,其实这只不过是为了突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正史上包拯可不是长这样的,包拯不仅不黑,并且还是一个玉面书生。虽说是想要让他的形象更加突出,但也不会莫名的就将黑脸放在了他的身上。
这也是有原因的,那是在庆历三年之际,这一年包拯被宋仁宗调到了京城担任殿中丞,后来还担任开封府尹,开封就是大宋的京城,包拯放在今天就是北京市的市长。虽说是今天的市长,但当年的包拯手中的权力可比市长大得多,就连公安局局长的职务也是包拯代任的。
在包拯上任前他上一任的开封府尹也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官,他和包拯一样铁面无私百姓对他也很是爱戴。并且因为他长得特别黑,就有了一个外号——赵黑子。但在史料中这一位赵黑子就没有包拯这样的声望,但他在民间也是有知名度的。
是以百姓就将这两人的特点总和在一起,得出了这样一位铁面无私、脸黑如碳的清官包青天。后人也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包黑炭”。
二、陈世美
每当说到包拯的时候不得不说起的就是秦香莲、陈世美案了,《铡美案》也是包拯的一个高光点,陈世美那是什么身份,那可是皇亲国戚,即使是面对皇亲国戚包拯也是丝毫不徇私更能够彰显出包拯高大的形象。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案子其实也是杜撰的,不仅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就连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不是宋朝的,这究竟是怎么会回事呢?
故事的时间在清朝,陈世美的原型叫陈年谷,是清初人氏,他的妻子也不叫秦香莲而是叫秦馨莲。
这一位陈年谷也是大才之人,在顺治十二年之际考中了进士,后被顺治帝外放,去到地方做知县。但因为在当地的政绩十分优秀深得百姓的爱戴,于是在期满后他就被顺治帝看中,开始向上爬。
顺治帝逝世后,康熙登基称帝,在康熙一朝依旧受到重用,甚至做到了户部郎中的位置,一个出身农家的寒门子弟能够做到这个位置也已经是祖上烧高香了。在陈年谷为官期间深受百姓爱戴,当年他离开地方的时候百姓都很不舍,纷纷前往送他。
这样的一位政绩卓越,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为什么会在包拯的故事中被写出一位忘恩负义、狼心狗肺之辈呢。还要从顺治年间说起,因为顺治对他很是赏识,于是就将乡试交给陈年谷主持。
众所周知这种工作也是很有水分的,有不少官员都会因为收了好处就改变乡试的公正性,但陈年谷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他的正直也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这不当年他主持乡试的时候就有两位童年的好友来找陈年谷走后门,这两人没有考中举人,只是一个小秀才。
但他们两人看陈年谷已经在朝为官,并且手中也有权力,就想不劳而获,想让陈年谷直接举荐他们两人入朝做官。其实也并非是陈年谷拒绝他们,而是当时清朝确实是有规定的,根据清朝律法只有举人才有资格被推荐为官。
陈年谷就拒绝了两人,虽说是拒绝了他们,但陈年谷对两人也是仁至义尽了,给了两人一人两百两银子,也算是了却这一段情谊。在这两人心中就不是这样的了,他们一直都耿耿于怀,陈年谷没有帮忙也让两人怀恨在心,在回去的路上两人越想越不平。
在两人看来这就是陈年谷故意的,于是就想要报复陈年谷,正好在回去的途中遇到了《琵琶记》的班主,这两人就用陈年谷给的钱贿赂班主让他将《琵琶记》改为《铡美案》,将男主人公改为陈世美,想要用此来报复、羞辱陈年谷。
但后世将这一段故事放到了宋代放在了包拯的身上,也算是更加丰满了包拯的人物形象。
三、正史上的包拯
可以说在大宋的这些皇帝中宋仁宗也算是一位能够看得过去的皇帝了,矮子里挑将军宋仁宗这就脱颖而出了。
并且宋仁宗在位时期也是的大宋人才涌现最多的一段时间了,同时宋仁宗也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人才,其实根据包拯的性格大家也能够看出他在朝堂上并不是很能吃得开,他的很多行为都已经触及到了其他人的利益。
在朝中排挤他的人也不少,包拯也正好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不仅不和他们同流合污,并且包拯也是一位眼中容不下沙子的人,当看到朝中有不符合为官之道的行为时,他总是会第一时间上奏告知宋仁宗。
这一点和影视剧中的包拯还是很像的,他也是一位不惧怕权力的直臣,最喜欢的就是弹劾权臣了。值得一说的是他能够步步高升那是因为上面有宋仁宗庇佑他,众所周知大宋一直都是很动荡的。
从始至终都一直面临着外患,在宋仁宗上位的时候大宋的局势也不容乐观,并且因为皇家的统治让百姓们没有归属感,很多百姓并不推崇大宋,农民起义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的。得不到百姓的信任也是一件大事,于是宋仁宗就开始打出仁政的名头。
开始重用清官,尤其是像包拯这种在百姓中很有声望的官员,更能帮助宋仁宗巩固民心,在封建王朝中这也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皇帝总是会展现出他很看重清廉的大臣以此来改变皇家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皇帝是最爱护羽毛的人。
有了皇帝的庇佑后,包拯的仕途那也是平步青云,在历史上像包拯这样的官员也有不少,但能够像包拯这样顺利的也没有几人,虽说有大宋重文轻武的影响下,更多的还是包拯生在了一个好时间,后世总是喜欢将包拯和海瑞相比,和包拯相比海瑞的仕途坎坷的不是一星半点。
结语
即使是面对备受宠爱的张贵妃母家包拯都是毫不犹豫的上奏弹劾,虽说在正史中和文学作品中包拯的形象有所不同,但他们那一颗为国为民的心是一样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