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成长,教师也是如此。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名师版
作者 | 李书霞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校长
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到清华附中任教,一晃24年过去了。
回望和审视自己的教学生涯,我逐一走过“新任教师—经验型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4个教师成长阶段。
01
初为人师
扎实苦练基本功
入职之初,我为自己树立了两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喜欢上化学课,让学生收获好成绩。
对新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师徒结对”。当年,我有幸成为特级教师闫梦醒的徒弟。
我搬着小板凳听了师傅3年的课,受益颇多的不仅有闫老师整齐完美的板书,还有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更有他对中学化学教学深入透彻的阐释,这些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徒结对”是清华附中的优良传统,更是优质教育代代相传的制胜法宝。当年,我听老教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想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
尽管已经工作20多年,但至今我仍保持每日备课的习惯,清华附中的众多老师也是如此。
02
树立风格
做学生眼中“独特”的教师
想要成为学生和家长眼中“经验丰富的教师”,除了向师傅和同行学习,还需要教师进行独立思考,通过不断反思、实践和钻研,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掌握专业素养,达到技能娴熟,业务精湛。
也许是性格原因,教学初期我就无法忍受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更不愿看到学生在课上恹恹欲睡。
学生也有相似诉求,他们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
在借鉴了同行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总结后,我把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我随时记录与新闻时事、科技前沿、网络热语、诗词歌赋、影视大片、流行歌曲等相关的语句或小故事,适时巧妙地穿插在化学课堂上,不仅开拓学生视野,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更让学生有兴致听课,听得明白,听得轻松。
03
教学相长
做学无止境的骨干型教师
重复又繁忙的教学工作容易滋生惰性,让原本富有生机的日子失去新意和情趣。
只有走上教育教学研究之路,才能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不断注入活力,从而提升教育智慧,完善自我成长。
在做了教研组长之后,我更是感觉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自己和同组教师制订了学期充电提升计划表:及时撰写教学日志/叙事/反思/案例,积极参与进修、培训及观摩优质课,持续关注化学核心专业期刊,阅读一本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发表一篇论文或参与论文评比,开展一节研究课,参与一个科研课题。
而要成为学校的一名标杆型骨干教师,还要做到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教育改革形势,尤其要研究和尝试新型教学模式,随时捕捉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或案例,以此作为契机,在查阅文献、深入思考、勇于实践中收获新体验和新方法,在反思提炼中发现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学更能体现学科本质并具有可持续性。
作为市级骨干教师和区兼职教研员,我积极参与各类进修活动,带领全组教师一起开发课程、申报课题、编写教材、开设市区级研究课,并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数字化课堂等教学模式。
04
博闻强识
特色课尽显专业教师风采
是否具备教学领导力是判断专家型教师的标志之一。
为了让学生爱上化学,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手段,不仅完成了教材的指定内容,还创造条件增加了许多实验,并配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解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建设了自己的高研实验室,方便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创意实验。
在纪念门捷列夫绘制元素周期表150周年时,学校化学组与某公司合作,经过半年的研讨和筹备,创建了“元素周期表实物展”。
我们给每一种元素(放射性元素除外)配备了单质、化合物、矿物、生活用品等实物进行展示,并通过网络视频和查询系统进行辅助说明,为实物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赢得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长久关注。
学生在成长,教师也是如此。成为一名好教师是我年轻时就立下的志向,我深爱着这份事业,也深爱着我的学生。对于教育工作,我常怀忐忑之心,永存敬畏之情。在修己树人的路上,我将永不停歇。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