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2924 字

阅读时间约:4 分钟

本文章节:

01、弗洛伊德为何否认心理创伤?

02、用“偷换概念”的方式来解释心理创伤

03、精神分析师要看清这个流派的弊端

01、弗洛伊德为何否认心理创伤?

最近,我们推出了多篇文章,反对精神分析流派继续在国内大行其道!

在21世纪的今天,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流派已经严重不合时宜了!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弗洛伊德在创立精神分析之前,一度也摸到了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门。只不过,他没有打开,而是转身走了。

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教授朱迪思·赫尔曼博士在其著作《创伤与复原》中,记录了当时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伤与复原》书籍图片

在19世纪末,法国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教授是研究歇斯底里症的“开山祖师”。

当时,很多神经学家、精神科医生都跑来跟沙可学习,其中有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皮埃尔·让内,还有后来鼎鼎有名的弗洛伊德。

他们都对歇斯底里症的成因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也都得出了极为相似的结论:

歇斯底里症是由心理创伤造成的,创伤事件引发让人难以承受的情绪反应,并因此使意识状态改变,从而造成了歇斯底里症的症状。

让内把这种意识状态的改变称之为“解离”;而弗洛伊德则称之为“双重意识”。

不但如此,弗洛伊德观摩了沙可的催眠示范,他也试着对歇斯底里症患者实施催眠治疗。

有记载是这样写的:

(弗洛伊德)将手置于患者的额头上,稍加压力,告诉患者,“这样,你就能想起曾经被遗忘了的事情”。

也就是说,当时弗洛伊德希望利用催眠技术,进入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令患者想起外显记忆层面已经不记得的记忆,然后再进行心理治疗,这颇有“创伤修复”的意味。

当时,弗洛伊德其实已经摸到了精神心理障碍“第一性原理”的边缘,离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很近了!

但很可惜,弗洛伊德放弃了这个探索的方向,并不再使用催眠。有资料显示他承认自己对催眠不在行,催眠技术不如另一名竞争对手。

网上还有资料显示,他认为催眠虽然有助于了解病人的“无意识想法”,但无法直接帮助病人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他后来放弃了催眠,而是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创立了精神分析流派。

而且,他还否认了歇斯底里症的根源是心理创伤,说很多歇斯底里症的女性患者是因为某种性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才表现出种种症状。

还有,很多人都容易忽视了,弗洛伊德是典型的父权主义者,这令他更加拒绝承认女性歇斯底里症的创伤理论。

弗洛伊德写过一本书,叫做《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段》,这本书在精神分析界很出名。

朵拉的父亲与邻居K先生的太太有私情,父亲为了补偿K先生,就把朵拉“送给”了他。朵拉14岁时就被强吻,受到性侵,18岁时出现了歇斯底里症。

但弗洛伊德认为朵拉的症状不是因为心理创伤,而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的某些性本能没有得到实现与满足。

这种解读让朵拉无法接受,甚至令她觉得是巨大的侮辱,最后她中止了治疗。弗洛伊德不仅没有治愈受害者朵拉,还给她造成了二次伤害!

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流派时,把很多心理问题、精神症状都归结于性欲望得不到满足,这是非常荒谬的。

就连弗洛伊德女儿都忍不住修正了这方面的理论,现在的新精神分析流派也推翻了这个说法。

02、用“偷换概念”的方式来解释心理创伤

虽然荒谬,但弗洛伊德创立的庞大精神分析流派体系看起来非常奥妙,令人不明觉厉,它还是流传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弗洛伊德,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现在,国内还不断有心理从业人员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成为了一名精神分析师。

虽然现在精神分析已经分支出了不少流派,但很多精神分析师受到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也否认心理创伤的存在。

哪怕现代精神医学已经确立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还有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这些精神分析师仍然熟视无睹。

而且,当来访者明显因为遭受过心理创伤而出现精神心理症状时,精神分析师的着力点不是修复创伤,而是用精神分析流派的概念进行解释。

比如,有些来访者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心理成长得很慢,遇事容易逃避、总想躲在亲人身后,像个小孩子一样。

很多精神分析师会说这是“退行”,是个体遇到挫折困难时,“退行”到早期生活阶段的行为方式,用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对,以此降低自己的焦虑。

还有些父母本来是为了孩子好,但方法不当,对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精神分析师会解释为这是父母在满足自己的“控制欲”,甚至是在“攻击”孩子。

还有些精神分析师不小心激活了来访者的心理创伤,来访者感到生气、愤怒。但精神分析师却说这是“负移情”,是来访者将对某个人物的不满和敌对转移到了精神分析师身上。

这些精神分析师否认心理创伤的存在,自然也无法修复心理创伤。说得直白一些,他们是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来解释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心理障碍。

要是他们也解释不了来访者的问题及症状,往往就会把一切都归于潜意识;潜意识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反正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而精神分析师认为只要将“潜意识意识化”,利用自由联想等方式来寻找潜意识里的问题,就能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但这种方法其实并不管用。

很多来访者发现精神分析师根本没法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很快就不想继续了。

还有的来访者在精神分析师的影响下,总是把责任都归咎于原生家庭、社会,甚至是国家,通过这种方法“解决”情绪问题。

他们是不抑郁了,也不再自我否定了,但这是因为他们变得完全外归因了,啥事都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出现隐患更大的“人格异常”。

03、精神分析师要看清这个流派的弊端

因此,希望国内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认识到精神分析流派的低效和局限性。

如果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碍,父母希望孩子尽快康复、停药、回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轨道的话,那就千万别选择精神分析师。

一来因为精神分析流派根本就做不到,二来,有的父母不掌握相关的知识,一听到精神分析师说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问题,他们会非常绝望。

这种绝望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会令患者的家庭气氛更加压抑,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深入了解精神心理障碍的“第一性原理”,要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其实,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在本质上都是同一回事。

它们背后的根源都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是病理性记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实是由多个心理问题叠加、组合后的结果。

只有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到修复,心理问题、精神心理症状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而叠加性心理创伤是病理性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视了心理创伤,甚至否认心理创伤,也就很难真正帮助到来访者/患者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有些精神分析师可能也意识到了心理创伤的存在,但他们也没有修复心理创伤的真本领,那就干脆对心理创伤避而不谈了。

有的精神分析师甚至瞧不起精神科医生,认为主流精神科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但不能深入地解决患者的人格问题。

这种评价倒也没错,精神科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确实治标不治本。但问题是,精神分析流派也好不到哪里去:

精神分析师说人格的改善是漫长的,需要数百次、数千次精神分析,甚至有可能需要一辈子。

这么慢的人格完善速度,其实正好说明了精神分析流派的低效。但精神分析师却认为这是正常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实际上,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发现,人格异常的真正根源也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如果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到深入而高效的修复,人格异常也可以快速改变。

希望越来越多精神分析师能幡然醒悟,敢于“破框而出”,看清楚这个流派的弊端,尽快了解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参考书籍:

1、《创伤与复原》,朱迪思·赫尔曼

2、《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段》,弗洛伊德

3、《ICD-11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