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多山,海拔4200多米,是川藏公路南线必经的重要关隘,被誉为"川藏第一关"。一段长约8公里的隧道,将翻越折多山的时间,从1.5小时至2小时缩短到8至10分钟。这条贯穿险关的隧道诞生,克服了怎样的难题?

 贯穿“川藏第一关”!折多山隧道诞生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贯穿“川藏第一关”!折多山隧道诞生记

  地形地质复杂

  科技赋能创新破障

总台记者 陈凯:我正在海拔接近4千米的川藏公路折多山隧道的施工现场,在这里新老川藏公路形成了鲜明对比。每行驶近百米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之"字形弯道,道路非常崎岖。尤其像有雨雾、有雨雪天气的时候,这个地方就会出现大量的车辆排行,交通非常受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台记者 陈凯:从成都平原出发,一直向高海拔地区挺进,当我们到达折多山的时候,出现了第一个海拔大幅提升的爬升点。海拔达到了4298米,当我们翻过折多山之后,会进入到一个高海拔的平台,这里海拔基本上都是三四千米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台记者 陈凯:这张图会对新老的川藏线有一个更加明显认识,黄色的线是老318线,在这里需要在高海拔地区蜿蜒曲折去翻越折多山,但这条红色是正在修建的折多山隧道,这条长约八千米的隧道可以大大减少通行折多山的时间,通行时间从1.5小时至2小时缩短到8至10分钟,所以说这条隧道在修建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大家都关心这个隧道什么时候能够通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台记者 陈凯:这个隧道从2018年开始进行修建,那有什么难点呢?这个岩石叫做"炭质千枚岩" ,是世界隧道领域的一个难题。因为这个岩石非常软,我用手可以把它捏碎,区别于传统隧道,施工人员可以用盾构机进行处理,但这种软的岩石,在挖掘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突泥涌水,这会影响施工进度,从这个隧道开始挖掘到现在,每天挺进的距离不到两米。在过去的技术条件下,是一个施工的难题。但如今有先进工程机械的助力,让挑战这种难题成为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台记者 陈凯:通过设置在隧道口信息中心的实时监控大屏,我们能够看到最新的施工进展,可以看到,施工人员正在对隧道进行掘进。在它的中间有先进的施工台车组成的施工平台。过去在挖掘隧道的时候有很多工人,但是现在,几个工人操作机械设备就可以一边挖掘,一边用钢结构的钢架对隧道进行支撑,同时进行加固和硬化,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海拔接近四千米的施工现场,建设者们用钢结构的方式贯穿这条意义重大且险峻的隧道。

智能工厂显神通

  数字赋能保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台记者 陈凯:在距离施工现场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现代化的钢材加工中心。走进这个中心可以看到,无人化的运输设备在来往穿梭,机械臂在随时工作着。而且,这里实现的是一个信息化操作。比如这里的施工地点,通过信息化设备下达指令之后,车间马上就会开始施工,所以说,这个信息化的施工车间,每个月会对施工现场提供有效保障。在高海拔地区,建设者们在不断掘进,通过地质复杂条件的难关,穿越的不仅仅是一个地质复杂的隧道,同时也是自然保护区,所以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也要保护好当地的绿水青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台记者 陈凯:在这发现了一个细节,因为我们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的施工废水。这些挖隧道的废水通常比较浑浊。它除了浑浊之外,还会有一些碱性的物质,如果随意排放,会对周边的生态造成影响。为此,施工方专门引进了一套国内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经过处理的水非常清澈,可以达到污水排放的一级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台记者 陈凯:此时此刻,我站在川藏公路折多山隧道的施工现场,心情非常复杂,也非常激动,七十多年前,老一辈的建设者们用非常简陋的工具,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用顽强的意志修建了川藏公路。如今的建设者们有了新的机械设备的助力,同时在高原上,建设者们还有职工之家的保障环境,帮助他们去克服高原上的不适,让他们克服复杂的地质条件,变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底气。70年沧海桑田,很多东西发生了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建设者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意志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