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山海交融,人杰地灵。这里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以及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共同汇聚成璀璨夺目的“闽东之光”。
孕育于这片热土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一束靓丽“光彩”。它们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作为一名当地的新闻从业者,我从2006年开始关注非遗题材,深山老村、寻常巷陌,仔细寻访、用心拍摄,至今已记录了30余项传统工艺。
2024年,我深入闽东乡村,用镜头讲述木拱桥、油扇、剪纸等技艺的传承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木拱桥
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三个中国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闽东是我国现存木拱桥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2023年7月,始建于宋代的屏南县万安桥启动保护修复工程,这也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一次再现。
工匠在修复万安桥时搭建廊桥桥台拱架(2023年10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工匠在修复万安桥时铺设瓦片(2023年12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万安桥保护修复工程由当地廊桥建造世家、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黄春财、黄闽辉父子主持。值得一提的是,近百年来万安桥历经的几次修缮,该家族均有参与。黄闽辉说,这次修复,不仅是他的家族与万安桥情缘的延续,也是对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状况的检阅。
黄春财在万安桥上查看修复工程进展。黄闽辉(左)和团队工匠对修复万安桥所用木料进行测量加工。修复后的万安桥(1月23日摄,无人机拼接照片)。修复后的万安桥通桥投用,村民带着孩子上桥体验(1月21日摄)。
官埔油扇
发源于宁德福安市城北街道官埔村的官埔油扇制作技艺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官埔村,手工制扇技艺世代承传。在电风扇普及前,官埔油扇是当地百姓爱不释手的消夏必备品,也是坊间迎亲娶媳时不可或缺的礼品,寄托着美好祝福。
在宁德福安市,油扇是老年人喜爱的纳凉用具(7月6日摄)。宁德福安市官埔村,一家官埔油扇作坊的工人在编制油扇扇面(6月25日摄)。宁德福安市官埔村,一家官埔油扇作坊的工人在给油扇扇面刷桐油(6月25日摄)。
今年48岁的林少殊从小生活在官埔村弄堂里,14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油扇。近年来,随着非遗热度不断上升,他家的油扇在电商平台十分畅销,不仅销往国内多地,还收到来自日本、美国等国的海外订单。
林少殊在晾晒油扇(6月25日摄)。
柘荣剪纸
纸上有天地,剪下现乾坤。
剪纸,是中华民族传承久远的民间艺术之一。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各地都有剪纸的传统习俗,闽东地区也不例外,其中,柘荣县的柘荣剪纸最为人们所熟知。
相传柘荣剪纸技艺唐末由中原传入闽东,在乡间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
宁德东侨开发区,剪纸艺人在创作柘荣剪纸(12月4日摄)。宁德市民刘慧凌(右)和老伴一起与外孙女互动,窗户上贴的是柘荣剪纸(12月13日摄)。
“80后”金冰清是宁德市级非遗柘荣剪纸传承人,从艺至今已有20余年。金冰清的日常工作是培训机构美术教师,课余时间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传授剪纸技艺。
“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剪纸、学习剪纸,让剪纸技艺和文化代代传承。”金冰清说。
金冰清以折剪手法创作剪纸作品(12月4日摄)。金冰清在宁德市老年大学为学员传授剪纸技艺(12月12日摄)。
巧手翻飞,匠心传承。除了木拱桥、油扇和剪纸,宁德的优秀传统技艺还有很多。它们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寻访拍摄,用镜头为更多非遗技艺留影,记录并传播指尖上的“闽东之光”。
策划:宋为伟
统筹:韩芳 邰晓安
图文:王志凌
制作:任鹏飞
新华社摄影部 新华社福建分社
联合制作
我的光影故事2024丨镜头中的多彩徽州
我的光影故事2024丨在“北大仓”相约“四季繁星”
我的光影故事2024丨镜头里的乡村振兴笔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