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铭投稿,伊河生活整理】
我1978年12月参军入伍,每个月7元津贴攒5元,遇到过年过节,就买些猪肉、白
糖、点心让老乡带回家,而我自己却什么也不舍得买,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儿子的做法令我十分满意!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我信,因我们家在一些做法,就是这样传承的。
1978年12月,刚刚步入18岁的我穿上绿军装,到了青海一个偏僻的高山上,记得我入伍的第一个月,领到了7元的津贴,指导员还专门对我们进行“知国情、感党恩、勇奋进”教育。这时我才知道,其他地方战士津贴大都是6元,而我们这里属于高原地区,因此,在同样当兵尽义务的情况下,我们享受到1元补贴。
作为一名农村入伍的青年,我对每个月发到手的7元钱计划得很周密,除了留下2元钱购买洗漱、信封、邮票外,其他的全存了起来。父母在生产队干活,一年到头除了能分到一点粮食外,分到手的钱也就十几元,那可是全家的钱,母亲买油、盐、买布匹等东西都是算计着花,我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见到过钱,即便过年父母给的压岁钱,顶多也就5分钱、后来才给的1毛钱。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到雷达站,主营区在雷达阵地下边的小山坳里,营房依山势而建,南面与西面是高耸入云的山峰,下边则是绵延十几公里的峡谷。
早到晴朗的好天气,我们的营房也只能晒小半天的阳光,尤其在上午10点半之
前,整个营区都笼罩在浓重的湿气里,衣服晒出去几天都晒不干。刚过下午3点,太阳就被南边和西边的高峰给挡住了,不一会儿湿气就卷土重来,因此,我们晾晒衣服,或者想晒太阳,就要追着阳光,需要不停地挪换地方。
由于我们这里远离城镇,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除了极少和零星的山里住户外,基本上见不到人,因此,营区里除了必备的训练和生活设施外,还建有军人服务社、澡堂,收发室也建在军人服务社旁边,因此这个地方就成了战士们业余时间聊天休闲、寄托乡思的好去处。
1979年的年底,我在和战友聊天时听说,站里一个姓董的老兵过几天就要回老家探亲了,这个老兵我认识,他比我早两年入伍,虽然他和我不是一个县的,但在一个地区,我们两家相距一百多公里。我一听他要回家探亲,当晚就找到了他。
攀谈得知,战友们说的基本属实,上级已经批准了他的探家申请,董班长(我们这里对比我们老的战友统称为班长)正在准备回家的事情。我连忙和他说,想请他探亲时帮我带一些东西回去,老兵当即表态同意。
于是,我第二天一大早就从军人服务社取出存了一年多的60元津贴,跑到服务社买了当地腌制的猪肉、白糖、点心等物品,装到一个包里交给了董班长,老兵看着一大包东西,颇为惊讶地问我,你给家带这些东西干啥,我连忙和他解释,我家那边很穷,没钱,更缺少吃的用的东西,就把津贴存起来,想着有人回去时买点东西带回去……
董班长说,你能这么做真的不容易,比连队那些“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战士强多了,听到老兵这么说,我就和他说起了我们家的一些往事。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曾在当地的一个铝矿厂干活(后来铝矿厂关闭了,父亲就回到村里种地),父亲每次歇班回来,多多少少都买一点好吃的东西。
然而,父亲回来头一件事,不是看望我们这群孩子,而是到爷爷奶奶的屋里坐一会儿,问候老人的身体,并把手里买的东西放到爷爷奶奶屋里,可是老人考虑到
家里有一群孩子,自己拿出很少一点后,就让父亲都带走,可是父亲却全都放下,说孩子们还小,以后有的是机会吃好东西,不用管他们……
为此,爷爷还多次说父亲,你出门挣个钱不容易,别乱买东西,家里花钱的地方太多,存起来遇到事再用,可是父亲仍然按照他的想法做事。
过年时,亲戚们来家里看爷爷奶奶,父母都劝我们不要没事总往爷爷奶奶的屋里跑,原来父母心里很清楚,我们这群半大孩子往爷爷奶奶屋里跑,目的就是去蹭好吃的,不让去,那就啥也吃成了,但是,父亲就是不让我们往爷爷奶奶那里跑,并一再提醒我们,爷爷奶奶屋里的东西,是亲戚们孝敬长辈的,做小辈的不能没有规矩,凡事不能总想着自己……
还有,每次全家吃饭,爷爷奶奶没上桌,我们不能动筷子,爷爷奶奶放下的碗筷,我们看到了马上就送到伙房……父母是这样要求我们的,他们也是这么做的,因此,在我们家,形成了老人爱护孩子,孩子孝敬老人的好习惯……我到部队后,吃穿用的基本上都不用花钱,我存下的津贴,就想着买点东西带回去,也算是自己的一点心意……
听到我这么说,董班长的脸上露出轻松和欣慰的表情,他说:你能这样做,我们非常羡慕,虽然探亲路途有一千多公里,路上提两个大包非常累,中间还要换火车和汽车,几经倒车,但我非常愿意给你带东西,顺便我也去拜访一下你的家人,学习一下你们家的家风。
下午董班长离队时,我专门请假送他到30多公里外的县城长途汽车站。看着老兵提着两个大包挤上长途汽车,心存感激的我放心地回到雷达站……
一个多月后,董班长回来了,他还给我带回了奶奶给我做的6双鞋垫,我拿出2双鞋底给了董班长,自己留了2双,又分给了班长和其他战友各1双。
董班长对我说:你们家的氛围很温馨,长辈很和蔼,晚辈知分寸,在你们家,我看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美好一面。
之后,只要我听到有老乡回去,都要买些点心、糖果和当地的小吃给家里带回去。
1981年我退伍返乡,离队时,我专门跑到驻地县城,用积攒下来的津贴,买了一
些当地的土特产,给爷爷奶奶、父母他们,我还给父亲和哥哥各买了一双军人服务社的皮鞋。
回到家后,母亲曾给我说,说我当兵那几年,邻居都羡慕咱家能经常吃到鱼、肉、糖什么的,还说同样是在外当兵,有的兵常年不给家里买一点东西。
我笑了笑,和母亲说了自己买苹果的事情。
那是我当兵的第二年,部队涨了津贴,我非常想吃苹果。小时候只跟着爷爷吃过一分苹果(把苹果切成八分),那滋味即便过去了很多年,仍能感觉到嘴巴里苹果那淡淡的香甜味道。于是,我破天荒地买了1元钱的苹果(当地2毛钱一斤苹果),我一次吃了2个,把其他苹果分给了班里的战友。
母亲听到我这样说,眼泪啪嗒啪嗒落了下来:三儿(我排行老三,我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别苦着自己就行,家里人多,你不要太操心啊……
我退伍回来后,把部队给我结算的118元退伍费全部交给了母亲,当时,哥哥正在准备结婚,父母为钱的事发愁,幸好有我这笔退伍费,才没让父母太为难。
退伍后,安置办把我分到县无线电厂上班,我在部队学到的无线电知识和技能有了用武之地。
等到我1985年结婚事,除了父母为我积攒的一部分外,哥哥、姐姐每家都志愿给
我添了一部分钱,大哥还带人干了近一个月时间,给我整修了新房,大哥没向我要一分钱,后来,我实在过意不去,给侄儿和侄女各买了一身衣服……
婚后,妻子对我们家有了较深的了解,尤其是她看到我总是惦记家里人的事情,宁肯自己不吃不买不用,也要把钱用到家人身上,她就戏称我这是“犯傻”。
孩子出生后,我经常带着他回去看望爷爷奶奶和父母,每次回去,要倒两次汽车,非常不便,但我们都大包小包地带东西,也都是寻常之物,平时遇到了不常见的好吃东西时,我经常说,多买一点,回老家时带给老人们尝尝。有时即便我们一家三口不吃,也会给老家的长辈买一些存起来,回家时一起带过去。
为此,妻子经常说像我这样顾家的人,真的少见。
其实,我算不算得上顾家无所谓,关键是我早已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如果不这样做,我就感觉别扭,浑身不舒服!
儿子大学毕业,也有了工作,他只要回来,也是大包小包地给我们买东西,我也曾劝阻他少买东西,可他不听我的,就像我年轻时一样。看着儿子的样子,我不由得赞叹,家风的影响的确厉害。
后来,儿子找了一个女朋友,女方也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听儿子讲,他们小夫妻在一起讨论起家事时,从来不计较去谁家买东西多了,去谁家次数少了,凡事都是商量着来……
如今我也成了老人,看到儿子幸福的一家,我不禁怀念起小时候的经历,如果没
有父辈良好家风的传承,哪里会有今天的幸福和睦的生活!
感恩遇见!致敬传承 !
【素材来源于投稿作者,整理作品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引导。图片源自网络,联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