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禁毒新规实施:创新法治手段 全面提升毒品治理水平
2024年10月30日,《深圳经济特区禁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定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深圳在禁毒工作中的一次重要立法突破,不仅填补了深圳禁毒领域的法律空白,也以创新性和前瞻性为全国禁毒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条例》回应了当前毒品违法犯罪形势的新变化,特别是在源头防控、执法协作和社会共治方面,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治保障。《条例》针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毒情形势,从“涉毒风险要素”管控到多部门协作机制,再到人性化戒毒管理,涵盖了毒品治理的多个方面,标志着深圳禁毒工作迈向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新阶段。
地方立法创新,从“毒品管制”到“涉毒风险要素”全链条管控
《条例》将“涉毒风险要素”这一概念纳入其中,代替了传统的“毒品管制”模式,成为全国首部以专章形式明确该概念的地方性法规。这一创新聚焦毒品违法犯罪的源头治理,通过界定涉毒风险要素范围,全面监测和管控易制毒化学品、涉毒高风险行业和重点场所等多类因素,为禁毒工作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制度保障。
深圳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宋旭光在立法调研中指出,传统“毒品管制”模式的局限性在于,监管重点仅限于毒品本身,难以应对新型毒品和毒品前体物质的多样化发展,而“涉毒风险要素管控”则将毒品治理的触角延伸至更广泛的环节,例如物流寄递、易制毒行业和跨境运输渠道。
《条例》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将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并动态更新禁毒监控对象清单,以实现对高风险领域的全链条、闭环式管理。“通过加强涉毒风险要素管控,我们能实现更早期的预警,更精确的治理。”深圳市公安局禁毒局综合科科长杨超介绍。
这一设计既是对深圳禁毒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针对当下毒情新形势的有效应对。例如,在物流和国际寄递环节,《条例》要求企业落实收寄验视、实名登记和安全检查等制度;对寄递中发现的疑似新型毒品,企业需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并协助调查,进一步压缩毒品违法犯罪的活动空间。
多方参与,构建禁毒工作“一张网”
毒品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公安机关、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条例》在这一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深圳市禁毒委员会将统筹各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公安、交通、海关、邮政等部门的协同合作。
“通过跨部门的联动,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掌握毒品犯罪的动态,为禁毒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杨超介绍,跨部门协作的核心在于信息共享和联动执法,《条例》通过明确信息通报和数据共享机制,不断推动禁毒工作实现全链条打击。
在堵源截流方面,《条例》强调了市禁毒委员会组织协调毒品查缉工作的职责,并要求公安机关、海关等部门加强跨区域合作。根据《条例》,深圳市公安机关将依法参与国际情报交流和案件协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执法部门开展人员培训和情报共享,提升国际禁毒合作水平。
此外,《条例》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禁毒工作。通过设立举报奖励机制和加强禁毒宣传,深圳将不断推动禁毒工作走向社会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禁毒生态。这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不仅提高了禁毒工作的整体效能,也为全国禁毒工作提供了示范。
人性化管理与科技赋能,打造禁毒工作“深圳样板”
在严格管控毒品的同时,《条例》也注重对吸毒人员的救治与社会回归,通过一系列人性化和科技赋能的措施,为禁毒治理现代化注入更多创新元素。
此外,《条例》细化了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衔接管理,明确吸毒人员可在居住地申请社区戒毒,并通过分类评估和分级管理来实施精准治理。这一调整突破了以往主要依靠户籍地执行戒毒的模式,回应了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中的实际难题,体现了深圳担当。同时,《条例》对病残吸毒人员的医疗救治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加强收治场所建设,提升医疗救治能力。
在禁毒治理中,科技手段的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科技创新的高地,深圳在禁毒工作中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条例》明确提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毒品治理的精准性。例如,公安机关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准确掌握涉毒风险要素的分布,及时发现潜在的毒品流通渠道。在案件侦办过程中,人工智能辅助技术能够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提高案件侦破效率。
“《条例》的出台为深圳禁毒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未来深圳将继续推动毒品问题治理的法治化、智能化与社会化,为全国禁毒事业贡献深圳智慧。”杨超表示。(来源:央广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