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3月31日,家住重庆九龙坡区的75岁余大爷,早上9时左右,身体突然出现了发抖发冷的症状,同时还伴随着上吐下泻,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后,医生诊断为亚硝酸亚中毒引发肝脏、肾脏等多器官衰竭,情况危急住进了ICU。

然而,导致余大爷差点丢掉了一条性命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盘香椿炒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吃香椿还会要人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之食—香椿,危险又迷人的存在

3月30日,春天来了,花儿开了,鸟儿也回来了。正所谓“春食野,夏吃苦”,余大爷看着自家庭院的香椿树长势喜人,他忍不住多摘了些椿芽,准备洗洗了之后和前不久买回来的野鸭蛋,炒一盘“春天的美味”,就着晚饭吃。

还没等香椿炒鸭蛋端上桌,余大爷就忍不住偷吃了一口,那叫一个香气浓郁,美味可口,一大盘香椿炒蛋,余大爷吃了五分之四,算起量有半斤至1斤,吃完摸着肚皮,心满意足的准备就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一早,喝完白粥,余大爷又准备去摘点香椿,中午再来一盘香椿炒蛋。可九点多的时候,身体发抖,冷汗不停地往外冒,余大爷都有点站不住了,就想躺在床上休息会,可刚躺下,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忍不住吐了出来,这一吐还一发不可收拾了,吐到了半下午。

余大爷整个人都有些虚脱,赶紧拨通了儿子的电话,紧接着送进了医院。医生诊断余大爷是亚硝酸盐中毒导致肝肾脏多器官衰竭,情况紧急,需要送进重症监护室治疗。

4月4日,经过5天的血液透析和护肝药物的治疗,余大爷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医生后来向他发出了警告:椿芽中含有亚硝酸盐,一次不可过多食用!直到这时,余大爷才明白,差点夺走他性命的竟然是香椿这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野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香椿差点丧命的消息传出去后,大众非常震惊,香椿这种家常美食怎么还差点闹出了人命?

香椿是什么?

要说春菜中的“皇亲国戚”、野菜界的“榴莲”,那一定是当属香椿,为什么这么说?前几年,香椿在上海曾卖出了70元一斤的价格,2021年价格直逼100元每斤甚至120元!那香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如果对香椿不熟悉,那对香菜应该有所了解吧,香椿和香菜一样,是在美食界有着两极分化的存在。因为香椿有一股特殊气味,是含硫类物质,像是大蒜、洋葱和韭菜中的刺激性气味。此外,香椿中还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果香、花香、坚果香等等。

大蒜味和花香混在一起,自然是有人不喜欢。

喜欢的人觉得香椿中含有谷氨酸,没错,就是味精中的谷氨酸,吃起来有股特殊的香味,据研究,在香椿干物质中,谷氨酸占2.6%,堪称“自带味精”。

虽然大家对于香椿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不得不说它含有的营养成分还是不容否定的,据研究,每100g香椿中就含有1.8g不溶性膳食纤维,维生素E、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性激素等物质,具有补阳、抗衰老和消炎止痛等作用,也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阳春三月天,有人认为只有吃了香椿,春天才算真正到来,但也有人对香椿嗤之以鼻,甚至反抗,觉得香椿是致癌物,有毒。那么,香椿真的有毒致癌吗?

吃香椿真的致癌吗?试验得出真相

关于吃香椿致癌的说法,很多学者都进行过研究,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的阮光锋就表示:香椿内的确含有一定量的致癌物质—亚硝酸盐。众所周知,农民在种菜或者农作物时会施氮肥。

因为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氮。即使没有刻意的施肥,但是因为氮广泛存在自然界内,所以植物在生长时会一定程度地吸收环境内的氮气,然后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形成氨基酸,而在形成氨基酸的过程中,又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硝酸盐,再加上植物本身又含有还原酶,在还原酶的还原作用下,硝酸盐就变成了亚硝酸盐。

因亚硝酸盐“作恶”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并不少见,亚硝酸盐在进入人体后,会霸占人体中的血红蛋白,进而造成组织缺氧,嘴唇、指甲甚至皮肤发紫,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人体胃部的酸性不平衡,亚硝酸盐就会与胺类物质相结合,进化成强力致癌的亚硝胺。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亚硝酸盐纳入了致癌物清单中。要是摄入了0.3克以上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3克以上,就会导致死亡!那么,香椿中所含的亚硝酸盐会致癌吗?对于这个问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此做过实验。

实验对象是市场上购买到的香椿,然后用亚硝酸盐快速检测的方法,分别对新鲜香椿、腌制过的新鲜香椿和焯水后的香椿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1、新鲜的香椿亚硝酸盐含量:7.5mg/kg
2、用盐腌制两个小时后果亚硝酸盐含量:40mg/kg
3、焯水过后的香椿亚硝酸盐含量:3.0mg/kg

以试验结果为基础,按照亚硝酸盐含量最多的腌制香椿来算,最少得吃一斤半,才会可能引发亚硝盐中毒,15斤以上会导致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与其它的新鲜蔬菜相比,香椿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确实是要更高些,但抛开剂量谈危害是不科学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情况下,几两香椿就已经足够做一盘菜了,不会摄入能达到中毒或者致癌的剂量。

从实验结果中也能看出,在食用香椿前进行焯水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亚硝酸盐含量。另外,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香椿轻易不会中毒,那余大爷为何会中毒住院,甚至于进了ICU?

一是余大爷一次性食用的量太大,食用前也没焯水,若是香椿较老,亚硝酸盐的含量会更高。二是余大爷75岁的高龄,可能患有基础病,像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度贫血患者、心功能不全等缺氧耐受差的,相同的亚硝酸盐含量,普通人能承受,但他们不能。

所以,香椿虽好,不要贪多。除此之外,该如何更科学、安全地吃香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招教你远离香椿中的有害物质

1、挑新鲜的买

三月末四月初,市面上涌现出了大量的香椿,这时候的香椿鲜嫩美味、营养丰富,而且价格更便宜些。到四月下旬,香椿嫩芽就会慢慢变老。一般来说,香椿越嫩,亚硝酸盐的含量就会越低,所以,在挑选新鲜的嫩香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选择短的,因为长的椿芽是长得时间较长了,梗也较硬。仔细看粗细,选椿芽是要分辨粗细,梗粗的代表长出来的是新芽,新鲜还健康,不要选细的,细的是已经老掉的香椿。新鲜的香椿芽叶子很紧实不易脱落,不新鲜的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焯水、热烫

前面的实验中有显示:焯过水的香椿,可以大大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至少降低70%以上。但有人会说,焯过水的香椿不仅失去了鲜香,还流失了营养物质。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对香椿焯水做过一个对比实验,分别是用烘干、热干和热烫三种处理方法,对香椿品质影响差别。

从这三个折线图可以看出,将香椿用热烫的方式,烫个15-45秒,在降低亚硝酸盐的同时,也不会过多的流失香椿中的维生素C和多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腌制得更透一些

在吃香椿时,想吃腌制香椿的人不在少数,可腌制两小时后的香椿是亚硝酸盐含量最高的,那腌制香椿不能吃了吗?不是,腌制香椿可以吃,但请一定要腌透。

一般家庭腌制香椿都是腌制1-2天,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腌香椿芽时,亚硝酸盐的含量是一个先增后降,最后达到食用安全水平的过程。

当腌制椿芽时,大概是在第6天左右,亚硝酸盐的含量会达到顶峰,随后就是大幅度下降,在16-20天左右,可达到安全的范围,之后,基本持平不会再有多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想吃腌制的香椿,但最好在腌制时间在2周以上。当然,焯水之后再腌制会更好,另外加维生素片,可以有效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

香椿、臭椿,傻傻分不清

有时候在菜市场买香椿,商贩们会问要红香椿还是绿香椿?不同的香椿看起来不一样,吃起来也不一样。

红香椿名红叶香椿,红香椿的嫩芽的颜色是鲜亮的紫红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体会呈现出一种“油油亮亮”样子,红香椿油脂含量高,吃起来香椿的本味更浓郁,受众范围比较广,煎、炒、炸、凉拌都行。“香椿炒鸡蛋”大多用的就是红叶香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香椿名绿叶香椿,绿香椿一般只有尖上的一点是红色,其余部位都是翠绿色,看起来鲜嫩十足,但因油脂含量低,吃起来香椿味没那么浓郁,但口感更清爽,所以绿香椿更适合凉拌“香椿拌豆腐”用绿香椿会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椿除了有不同的种类,它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臭椿,同样都是椿树,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家能分辨得清吗?香椿和臭椿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区别就是,香椿作为一种可食用的经济树种,嫩叶可食用,也具有相应的疗效。而臭椿作为一种经济木材或者园林绿化树,嫩叶有微毒,是不能食用的。那么,该怎么快速有效区分作为双胞胎的二者?

1、闻气味

两者之所以用香、臭区分,最明显区别的就是植株的气味不同,香椿的叶子散发出的是一种淡淡的清香,而臭椿是一种令人不适的异臭味。

2、数叶片

香椿和臭椿的叶片远远看去,两者都是羽状复叶,颜色也差不多,但凑近看后,有实质性的区别,香椿的叶片数是偶数,而臭椿的叶片数是奇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辨外形

香椿和臭椿在果实和树干上有着明显区别,香椿的果实是圆圆的蒴果,表面比较光滑,而臭椿的果实是翅果,表面有褶皱。

香椿的树皮看上去较为粗糙,呈条状剥落,臭椿的树皮则是光滑顺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中处处是考验,一个小小的香椿竟然有这么多的门道和知识,也处处是限制,香椿是好东西,也可以吃,但千万不要贪多,切勿让它从美味变成“毒药”。

伟大的大自然在赐予了我们食物之后,却没教我们辨别食物,但只要我们会选、会吃,大可不必担心香椿会中毒致癌。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现在,大家一定要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科学性,不要“草木皆兵”,“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