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西安一工行支行因未获授权批量开通养老金账户,被法院判决赔偿5000元,此事引发了网民的猜测和质疑,在我看来这背后暴露的问题或许不亚于当年的亩产万斤,分享一点看法供参考。
大家好,我是关注新闻和法律的老梁。
这是来自澎湃新闻的报道,西安市民郝予安去年五月发现手机突然显示有两个工行账户,经过查询发现是个人养老金账户,工行方面称信息是启航馨苑柏梁社区提供的,是以批量开卡的形式开通的,郝先生称社区对自己一直采取回避态度。
而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陕西监管局开具的《陕西银行保险违法行为举报调查意见书》显示,2023年3月23日,工行西安太华路支行与未央区建章路街道启航馨苑柏梁社区居民委员会签订协议,约定居委会应确保开户申请人自愿选择在工行西安太华路支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确保已经取得开户申请人的真实、合法、有效委托。
但是开户资料中未见郝予安本人签署的授权委托书。
对于社区这边,澎湃新闻的报道称打通电话之后对方听明来意直接挂电话,不过据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此前报道,启航馨苑柏梁社区有多位居民称被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社区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则称对此事不知情。
那么现在是西安未央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银行在开立养老金账户时,未尽到全面审查义务及告知义务,存在一定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判决支付经济损失5000 元,这里边可能有他食宿交通费约3000元,所以获赔金额并不是很多。
对此郝先生称他将提起上诉,且会另立案件,将社区等追加为被告,目前暂时没有当地社区的最新表态。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郝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多家媒体曾经报道有人的养老金账户被开通,对此多家银行回应,当时把问题归结为是客户忘了。
但是郝先生这个案子的出现,证明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源自客户忘了,而是有人故意在未经客户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开通。
对于这种现象一般认为是个别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业绩抢客源,因为每个人只能开通一个个人养老金账户,而一旦开通有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固定存款账户这对于很多银行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根据钱江晚报的报道,甚至有银行员工贴钱开账户,即帮他人开账户之后给对方转账50元100元不等。
同时虽然开通账户的手续未必严格落实,但如果想注销迁移则比较严格,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体验,一旦账户里存钱了就不能注销,只能转到其他银行。
我个人看法,郝先生这件事虽然有了判决,但是不应该仅仅看成是一个民间民事纠纷这么简单,而是应该从建立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层面来考虑问题,这里分享一点看法供参考。
首先,法律层面看银行和普通公民之间是存在一个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合同关系,即个人客户虽然没有同意构建合同关系,但是有人擅自为个人用户开通了相应的账户,这一点已经被法院确认,只不过由于这个账户被注销,也就是合同关系已经结束且未造成损失,所以个人客户直接经济损失有限,如果后续郝先生要想继续索赔,可能需要在证据层面进行完善。
其次,银行这边的客户信息来源是不明确的,银行说是来自社区,但社区这边显然并未承认,那么要不就是社区在未经居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收集的居民个人信息用于它途;要不就是有人冒充社区名义提供了居民个人信息,显然也不可能是合法提供。
不管是哪一种行为,都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可能被行政处罚。
甚至情况严重者可能涉嫌《刑法》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注意这个罪名里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是二选一,并不仅限于出售,单纯提供就有可能涉嫌犯罪。
具体西安这个事儿是怎么回事不清楚,希望当地执法部门能调查清楚。
第三,个人养老金账户被开通,并不单纯是个经济纠纷,而是我国在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中出现的乱象,背后体现了某些人光看数字不看质量的心态。
众所周知,去年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铺开,此前这项制度已经在36个城市或地区先行落地,相关报道称目前已经超7000万人参加,本来试点的意义在于查缺补漏发现问题,也是让普通民众接触到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初体验。
这其中,开通账户并不是目的,需要开通之后有人存钱并且购买相关金融产品,才能够实现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成为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
但实际上根据公开报道,目前仍然存在开户热、缴存冷的情况,这跟之前银行在试点阶段搞的优惠活动激励不无关系,但那个好歹还是在客户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后续可以吸引客户缴存。
而如果是用这种暗渡陈仓的办法开户,客户根本就不知情,也就不可能往里存钱,更不可能购买金融产品,无非就是多了一个账号在那里放着,对上糊弄决策层、对下侵犯客户信息,完全无助于建设养老金制度。
同时由于每个人限制开通账户为一个,一旦个人将来需要开通账户,发现已经被开通而无法办理,可能影响个人的决策和选择。
第四,这种“被开通”现象的危害要放到养老金制度建设的进程层面来看。
很明显,这个做法完全是污染了数据源头,现在谁能确认一下有多少账户未缴存是因为客户开通之后处于观望状态,还是象银行说的只是忘了,甚至于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开通了账户,那这个开通账户数量的究竟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就很值得怀疑了。
同时这也影响了养老金制度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普通民众未必能分清楚到底是政府给他们开通了账户,还是银行员工基于个人利益开通的,更何况这里边有居委会的影子,虽然说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但是现实中明显带有半官方的性质,社区党组织也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现在出了这种事情如果不调查清楚,请问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获取民众信赖是有利还是有害?造成不良影响又是谁来负责?
在我看来这完全是给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行挖坑埋雷,是坑国害民之举,让我想起当年的亩产万斤,如果想要顺利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离不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被开通”现象可以说是当代的亩产万斤,背后凸显的是这项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短视和浮夸。
要知道当年的亩产万斤也不说谁故意搞破坏,就是浮夸和工作不扎实导致的,实际上证明这种供暖浮夸和不扎实对于工作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值得我们警惕。
所以我个人会建议,第一当地执法部门能够对银行和社区进行详细的调查,究竟是谁把信息给到银行的,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责任应该追究到人,有违法犯罪的坚决处罚,而不是不了了之。同时普通公众发现问题也可以考虑及时举报,当地主管部门如果怠于执法,可以考虑拨打12378,这是银保监会设置的服务热线,效果应该更好一些。
其次各地银保监部门应该对银行的操作进一步规范,对于未获得授权开通的账户进行清理,同时如果某地银行账户突然出现异常的大量注销,也应该关注调查,搞清楚是不是有人在弄虚作假。
第三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还是应该端正态度,扎实推进,不能光追求开户数,应该更重视缴存数,重视满意度,靠银行激励政策推进的开户数更是不足为喜,否则除了收获一大堆账户,其实没什么实际意义,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关系民众福祉、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还是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才行。
以上就是我对银行未获授权开通养老金账户案的一个分享,个人浅见难免疏漏,也欢迎有不同意见的小伙儿伴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您可以关注我的账号“老梁不郁闷”,我会继续分享更多关于新闻和法律的观点,谢谢大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