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叫沈明远,1963年出生在浙江温州一个普通的手工艺人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木匠,从小耳濡目染,我也继承了他的一双巧手。

1981年技校毕业后,我进入温州棉纺厂当了一名机修工。

1985年的江南,正值盛夏。棉纺厂的车间里弥漫着闷热的空气,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风扇的嗡嗡声。

那时我22岁,已经是厂里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每月能拿到48元的工资,在同龄人中算是不错的收入了。

林小雨是1984年12月来厂医院实习的医学院学生。那时的医学院学制五年,她是省立医学院的大五学生。

第一次见她,是因为医务室的心电图机出了故障。她站在一旁认真地看我修理,不时询问各个零件的作用,那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心动的滋味。

慢慢地,我们熟络起来。

下班后,我常常骑着永久牌自行车载着她去江边散步。有时会在供销社买两支五分钱一支的老冰棍,或者去国营饭店喝碗三毛钱一碗的酸辣汤。她爱听我讲机器的原理,我也爱听她讲医学院里的见闻。

但好景不长。1985年6月,林小雨的实习期结束了。她告诉我,她已经被省人民医院内科录取,即将去省城工作。

临走那天,她给了我一个信封:"阿远,这是我给你的一封推荐信。你的技术这么好,不应该一直待在厂里。我爸爸是省军区医院的副院长,如果你愿意,可以考虑去参军。"

失恋的打击让我失魂落魄了好一阵子。直到八月份,我听说征兵开始了。看着手中的推荐信,我第一次认真考虑起参军的事。

那年的征兵条件是:年龄18-22周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我刚好赶上最后一年的年龄限制。

新兵体检那天,我拿着林小雨的推荐信来到了省军区医院。没想到主检医生竟然就是林主任,林小雨的父亲。他仔细看完推荐信,又翻看了我的档案。

"小伙子,技校毕业,又有四年机修工作经验,这样的技术人才部队正需要。"林主任一边为我检查,一边说道:"不过我得提醒你,部队不是逃避感情的地方。你要想清楚,入伍是为了什么。"

我坚定地回答:"报告首长,我是真心想在部队施展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九月,我如愿入伍,被分配到济南军区装甲兵部队。从普通士兵开始,我虚心学习、刻苦训练。白天学习装甲车辆维修技术,晚上自学高中课程。1986年光荣入党,1987年被评为装甲修理技术能手,1988年考上了军队技术院校。

1990年,我从军校毕业,被授予少尉军衔,留在部队担任技术军官。这一年,我收到了林小雨结婚的请柬。看着请柬,我内心平静,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若不是当初那封推荐信,我可能还在棉纺厂的车间里,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

1993年,我因在装甲车辆改装中的突出贡献,荣立二等功,晋升中尉。林主任专程从省城来看我,欣慰地说:"小远,你没有让我失望。"

岁月流转,当年那个怀着失恋心痛参军的年轻人,已经在军营里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方向。

有时我会想,也许上天安排林小雨来到我的生命中,不是为了让我们相爱,而是为了指引我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现在,我已是装甲部队的一名技术主官,但我始终记得,是那个闷热的夏天,那封推荐信,那次特殊的体检,改变了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