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远 | ID:Z2014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演员王星被骗到缅甸的新闻,想必大家都看到。谈到诈骗话题,我觉得有发言权,应该写写;因为被骗过,而且不止一次,还和身边每个人有关。

01

01

第一件事情关于熟人资金盘。

刚工作那会儿,公司里有个同事,是做企划的。那时,企划不像现在分得那么细,既要搞品牌物料,还要策划公司活动。

我对这方面挺感兴趣,所以,跟他关系不错。平时下班后,我们经常一起吃饭、参加活动,慢慢从同事变成了朋友。

后来,他开始带我进他的社交圈,第一次参加一群搞企划和营销的人的小圈子活动,我觉得挺有意思,也学到一些东西,就对他更信任了。

大概过了十天,他又叫我去参加一个饭局,说跨界交流,还是企划圈的人。饭局上我认识了不少人,感觉也挺好,后来他离职了,但我们还保持联系。

有一次周末,他跟我说在山东买了套房,很多朋友都在那儿,问我要不要去玩,还说路费他报销。我想着反正没事,就去了。

到了那儿,中午大家一起吃饭,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他给我介绍了他的朋友,但关键就在这儿:他的朋友们聊到了一些“副业”机会,说他们在搞项目,每个人投了一万多块钱,做的产品有点像微商。

我当时听了也没太在意。后来,晚饭后,他又带我见了另外两个人,还是分开见的。这些人年纪比我大,见识也比我广,一看就觉得他们挺厉害的。

他们当中有做生意的,有搞艺术的,反正看起来都混得不错。不过,他们聊的内容都差不多,都是什么搞副业、入股、交朋友、一起做项目,付费进他们的圈子,拉人进来还有返点。

我当时没多想,就说回去考虑考虑,后来回到北京,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感觉像传销:哪有做项目是每个人凑一点钱的?后来就没再跟他联系。

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听说,他确实是在搞资金盘,打着圈子付费、做项目让人入局。这就是我的第一段经历,利用熟人关系拉我入局,还好没直接被扣在那。

再说说第二经历:

这件事发生在我堂哥身上,大概在2019年左右,虽然时间有些久远,但其中的细节依然值得警惕。为了还原事实,我特意跟他打了电话。

他说:那时候还年轻,没结婚,总想着往外跑,有一天,一个老同事联系我,说在有个不错的事情,让我过去看看。当时也没多想,觉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去了。

到了那边,先是带我去饭店吃饭,还叫了几个朋友一起,吃完饭,他安排我住进了宾馆,第二天,我本来打算走的,但他非拉着我去听课,说是了解一下他们的项目。

我拗不过他,就跟着去了。

听课地方在一个小房子里,环境有点像学校教室,讲课的内容主要关于投资,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对劲,感觉像是洗脑,我听了一会儿就借口上厕所溜出去了。

结果他一直在外面等着我,根本不让我走,更过分的是,他找借口说自己手机停机了,能不能用你的手机打个电话,结果,巧机把手机拿走却不还给我。

后来,他还让我交钱加入他们的项目,我说我没钱,他就一直跟着我,吃他的喝他的,但我坚决不去听课,就这样僵持了几天。

最后,我实在受不了了,跟那个人说,拿钱也要电话;于是,我往家里打了电话后被家人警觉,后来家人跑到那边才救出来。这也是被熟人忽悠的情况,都是从信任开始下手。

02

02

第三个经历发生在我身上,一次典型的诈骗事件。

2023年7月19日下午,我背着背包,骑着单车去咖啡厅。突然,我接到一个95开头的电话。对方说是支付宝官方人员,还说支付宝芝麻信用资料认证过期了,得赶紧更新,不然会影响财产安全和信用记录。

一开始我没当回事,直接挂了电话。可挂完电话后,我突然想起身份证确实快过期了,过年还打算回去换,于是,我对这事就有点上心了。

没想到,过了一个小时左右,对方又打来电话,还是说要更新资料。我还是没理会,直接挂断,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方第三次打来电话。这次,我有点动摇了。

对方说,重新提交身份证资料后,得授权花呗,表示新资料已经授权给蚂蚁信用,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我就有点相信了。

接着,对方说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批量下调贷款、房贷利率,所以得通过央行平台进行资产清算,他还让我把花呗授权的额度提现,然后归还到央行平台的账户。

我对央行的操作流程不太懂,就按照他的指示,进了所谓的“央行网站”,还找到了在线客服,客服界面里有很多快捷指令,对方让我输入“个人财产保全,信贷信用资产清算,关闭花呗授权”。

然后,客服发来一个所谓的“清算账户”,让我把花呗提现的钱打入那个账户,还强调这是央行官方账户。

我就照做了,还把回执单发给了对方,对方告诉我,审核结果两天内出来,到时候花呗会关闭,授权额度和信息也会清除。挂断电话后,我才慢慢反应过来,从头到尾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最后,被骗走近1万元。

千万别认为这都能被骗,澎湃政府新闻2024年11月有报道过全年12起典型电信诈骗案中,声称老人账户存在安全隐患,诱使老人转账“保护”资产的最多。

03

03

当我把部分经历告诉家人、朋友时,有的还笑我傻,智商不够的,真的很心痛。我复盘过,被骗和智商并没有直接关系,一个最基本的认知偏差叫:确认偏误。

什么是确认偏误?

对一件事先有了个想法,之后就会只盯着支持这个想法的信息,把相反的东西忽略了。

第一次经历,我当时觉得那个同事人不错,带我认识了那么多“人”,就下意识地相信他是靠谱的,换作另一人,可能也不会有这种非常高的防备心理。

虽然没真被骗,但整个过程让我明白,骗局大多是从信任开始的,一点点增加信任,最后不知不觉就掉进圈套了。

第二点:骗子不会站在对立面,他会给出一个过渡梯。

什么是“过渡梯”?这个词是我自己想的。在心理学里,用“助推”(Nudge)来形容更合适。

我们通常觉得,诈骗是直接跟你对着干,或者损害你的利益。其实不是。骗子厉害之处在于,他们会巧妙地扮演一个“帮助者”或者“引导者”的角色,给你一个看起来很合理的“梯子”。

我哥遇到的那个情况,吃完饭,朋友借他手机打电话。这很正常吧?可打完电话后,朋友不还手机了。这时候,你怎么办?

再比如说,兼职刷单诈骗。骗子会用“招聘兼职”的名义联系你,告诉你:“只要动动手指,刷单就能赚佣金。”听起来很合理,对吧?但你没想到的是,他们会让你先交一笔保证金。等你交了钱,他们就跑了。

这种情况挺多,还有女性很容易上当的杀猪盘。

前几天,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个博主的长文,她讲了自己被骗的经过;有个人在社交平台上给她留言,后来两人加了微信,平时没事就聊聊天,对方还特别关心她,嘘寒问暖的。

两人还线下见了两次面,这个人表现得像个大老板,好像是搞投资的,平时工作很忙,后来他们就谈起了恋爱。

相处半年,对方还给她买包包、电子产品,特别大方体贴,让她慢慢放下了戒备心,再后来,对方开始以“资金周转”为由向她借钱。

第一次借的钱不多,可谁知道后来越借越多,次数也越来越多,最后她怀孕了,正准备商量结婚的事,结果这个人突然消失了,怎么也找不到。

你说狗血不?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认识一个人,总得先了解一下对方是做什么的,公司在哪里,什么背景,对吧?

但是在既定的环境下,我们往往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认为某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合理的;骗子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设计出一环扣一环的骗局,所以,被骗并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太容易相信人和事了。

04

04

第三点,骗子很喜欢带入你的场景,利用自我视角。

什么是自我视角?

简单来说,从你的感受出发看待问题并做出决策。比如:我为什么这么穷?我为什么赚不到钱?我想要什么?我付出了什么?

写到这,我想到一个故事:信息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年轻时有个漂亮的女朋友,特别有艺术气息。

有一年,女朋友过生日,香农没有送花,也没送首饰,他觉得这些东西太俗气,不能表达心意。于是,他送了一本自己特别喜欢的数学书,心想:这本书多有意思,她一定会喜欢。

结果,女朋友收到书后,不仅没有感动,反而认为香农完全不理解她,最后把她给甩了。

这个故事很有趣,香农在送礼物时,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做的,他自己热爱数学,就觉得女朋友肯定会喜欢这本书。

香农想讨好女朋友,只不过方式出了问题,他忽略了对方视角,只关注自己主观感受;其实,别人不关注你的主观感受,甚至连最亲近的人都不会在意,但骗子会。

骗子会仔细观察你的需求、焦虑、你的渴望,然后设计出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的骗局。

例如:

你渴望赚钱,他们会告诉你有一个的投资机会;如果你渴望成功,他们会给你一个“快速成功”的捷径;你渴望爱情,他天天输送糖衣炮弹,把普通人一辈子的好集中在几周都用你身上,这谁受得了?

所以,骗子不会直接告诉你“我要骗你”,而是会从对方场景出发,让你觉得他的行为完美,正符合你想要的。

这不是我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25年1月4日公布的全国诈骗犯罪专项打击典型案例中,北京某保险经纪公司涉嫌诈骗保险佣金案,涉案金额高达1.02亿元,运用手电是:熟人诈骗。

除了前面说的确认偏误、给你一个过渡梯、带入你的场景建立信任这手段,骗子还有很多招数。

不过,不管他们怎么骗,都绕不开“入口”这个环节,入口是行为第一步,也是你的一个选择、一个下意识的动作。

比方说,点击一个链接、接听一个电话,或者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话,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是骗局的开始,所以,我觉得防范骗局的关键在于警惕这些“入口”。

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我们可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 这个人靠谱吗?
  • 这个选择合理吗?
  • 我是不是被某种情绪或需求驱动了?

还有,对方是不是说了一些让人感觉很急迫的话?类似于,制造机会时说:“这个机会只有今天有效,再不行动就错过了,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或者搬出某个权威机构、知名人士作为代表,像“我们是银行客服”“某知名企业家也参与了”。

在情感操控上,他们是不是表现得特别贴心,天天嘘寒问暖,甚至让你产生了情感依赖?或者,是不是假装是你的家人或朋友,声称遇到紧急情况要帮助等等。

对了,最后提醒下两点:

每个人都手握真理,有一套行事哲学,但身边朋友遇到此类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去报案,千万别在群里或者社交媒体上乱发表议论,那样信息很容易不准确。

此外,这两年陌生人社交、旅游搭子挺流行,大家出门在外,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尽量少去见异性网友,也别轻易临时相信别人。

噶腰子不说,万一出什么事,亲戚朋友都担心;希望大家都提高警惕,平平安安,形成全民反诈氛围,别遇到糟心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