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成就,它们跨越时空,为人类健康带来福祉。针刺麻醉,这一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而与之相关的邮票,更是将这一伟大成就凝固在方寸之间,成为永恒的记忆。

1971年7月18日,新华社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成功创造了针刺麻醉。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医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此后,30多个国家纷纷投身于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与原理研究之中。针刺麻醉的成功,不仅推动了人们对经络学等中医基础理论实质的深入探索,还为生物化学、解剖学、现代痛觉生理和现代麻醉学等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推动着医学不断向前发展。

时针回拨到1958年,中国现代医学界率先试验成功针刺麻醉。这一伟大的创举并非凭空而来,它深深扎根于传统的经络学说和古代针刺镇痛疗法。早在唐代,薛用弱所著的《集异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9世纪初,精通针灸和外科手术的古代医学家狄梁公,曾为一位患者选用脑后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镇痛,成功切除了鼻端赘瘤。这古老的记载,仿佛是针刺麻醉在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遗珠,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针刺麻醉具有诸多独特的特点。它既可以单独使用针刺,又能与其他麻醉方法相结合,展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手术过程中,病人能够保持神志清醒,这不仅有助于医生及时了解病人的反应,还能减少对病人生理的干扰。手术后,病人恢复快,合并症少,这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针刺麻醉特别适用于不宜进行药物麻醉的病人,为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传统药物麻醉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经过30多年的临床实践,针刺麻醉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包括头颅、颈部、胸腔、腹腔和四肢等部位的各种大小手术。它以其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优势,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新麻醉方法。在山区、农村和战时环境等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针刺麻醉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位默默守护的天使,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为了宣传中国医疗卫生科学取得的突出成就,1976年4月9日,我国发行了《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其中第一枚便是“针刺麻醉”(T12 - 1)。这枚小小的邮票,宛如一扇窗口,将针刺麻醉的伟大成就展现在世人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12 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

邮票的图案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医务人员使用针刺麻醉进行手术的情景。画面中央,戴着白口罩的医务人员站在无影手术灯下,全神贯注地为病人施行手术。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专注和坚定,手中的手术刀精准而稳健,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书写着生命的奇迹。无影灯洒下的光芒,照亮了手术台,也照亮了患者生的希望。

左侧,坐着的那位医务人员正在细心地捻动着银针。他的手指轻盈而灵活,仿佛在弹奏一首生命的乐章。银针在他的手中,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患者无痛手术的大门。每一次捻动,都蕴含着他对医学的敬畏和对患者的关爱。通过他的操作,针刺麻醉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右侧,另一位医务人员正在利用西医设备,给病人输血并监测着手术过程中病人的生理变化。这体现了针刺麻醉并非排斥现代医学技术,而是与传统医学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西医设备的运用,为手术的安全进行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使得医生能够实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枚邮票不仅仅是一幅简单的画面,它更是针刺麻醉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在医学领域的辛勤探索和卓越成就。从古代医学家的智慧结晶,到现代医学的创新突破,针刺麻醉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文化,也展现了中国在医学领域的强大实力。

在当今时代,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刺麻醉依然在不断进步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深入挖掘其原理和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其麻醉效果和适用范围。同时,针刺麻醉也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成为了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而这枚“针刺麻醉”邮票,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医学进步的道路上,不能忘记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针刺麻醉等中医传统疗法,让这一古老的医学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方寸之间,尽显医学辉煌。这枚小小的邮票,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向我们诉说着针刺麻醉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对未来医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相信在针刺麻醉等医学成就的推动下,人类的健康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鸿邮艺术品拍卖会 德国 普票 1954-57 泰奥多-豪斯总统 成交价3.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