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基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年)》的战略实践与探索
一、引言
在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大背景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年)》为各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导。甘肃省作为西北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不仅是甘肃省实现自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将详细阐述甘肃省基于该规划的战略路径与实践探索。

二、战略定位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甘肃省立足省情,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年)》为纲领,锚定“农业强省”目标,提出了“聚焦土特产、守底线、促改革”的总体思路。这一思路紧密结合甘肃省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基础,为农业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目标分解
短期目标(2027年前) 依据相关规划要求,甘肃省计划建成10个百亿级产业大县,打造生猪、苹果2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牛、羊、蔬菜、中药材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使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100亿元。这一目标的设定是基于甘肃省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旨在通过产业集群的打造,提升农业产业的规模效应和竞争力。

长期目标(2035年) 到2035年,甘肃省将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业综合效益、农民收入水平、乡村治理能力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这一目标与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进程相契合,体现了甘肃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长远规划和坚定决心。
(三)区域特色
甘肃省依托河西走廊、中部沿黄灌区、陇东陇南山区三大板块的自然地理优势,构建了张掖 - 武威百万头肉牛产业带、河西走廊奶牛产业带等现代畜牧集群,并积极发展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这些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差异化发展和高效利用。
三、夯实两大底线
(一)保障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甘肃省计划在202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30万亩以上,并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试点,如在瓜州、敦煌等地开展相关工作。同时,积极探索“以种适地”技术路径,以提升耕地质量。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单产提升 甘肃省实施“粮油单产提升工程”,推广玉米 - 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新模式,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通过技术创新和种植模式的优化,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
监测帮扶 甘肃省利用大数据构建“一键报贫”系统,对易返贫人口进行动态识别。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实现对易返贫人口的精准兜底。这一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返贫风险,保障贫困地区人口的基本生活。
产业造血 甘肃省将中央衔接资金的60%以上投向特色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了陇南花椒、定西马铃薯等特色品牌。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和增收,是实现脱贫人口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

四、产业升级与创新
(一)全产业链延伸
加工升级 甘肃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农头工尾”模式,如临夏州清真食品产业园、天水花牛苹果深加工项目等。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品牌赋能 以“甘味”品牌为引领,甘肃省建设长三角、珠三角展销中心,目标是到2025年销售额突破350亿元,出口额增长20%。品牌建设有助于提升甘肃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
(二)科技与装备支撑
种业振兴 甘肃省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攻关马铃薯、玉米抗旱品种,提升种源自给率。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振兴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农机推广 甘肃省推广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植保等智能装备,力争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65%。智能农机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五、乡村建设与城乡融合
(一)人居环境整治
甘肃省实施“5155示范行动”,集中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备的示范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率90%以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
(二)城乡要素流动
土地改革试点 甘肃省探索承包地“三权分置”、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向家庭农场集中。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公共服务均等化 甘肃省推动县域医疗、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乡村养老服务中心,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体制机制创新
(一)农村综合改革
甘肃省深化供销社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计划在2025年新增省级示范社300家。农村综合改革有助于激发农村市场活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绿色低碳路径
甘肃省推广节水农业、有机肥替代化肥,建设河西走廊百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区,打造绿色循环农业样板。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七、前瞻性与实验意义
(一)分区施策
甘肃省针对河西干旱区、陇中黄土高原等不同生态类型,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为西北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种分区施策的方法,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试点示范
甘肃省在盐碱地治理、土地延包等方面的试点经验,可向黄河流域同类区域复制,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试点示范的推广,有助于加快农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八、结论
甘肃省通过“强科技、延链条、守底线、促融合”四维发力,正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 - 2035年)》为蓝图,走出一条具有寒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其在战略定位、底线保障、产业升级、乡村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对西北乃至全国农业强省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在生态脆弱区产业振兴、城乡融合机制创新等领域提供了实践范本。未来,可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应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甘肃省农业强省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