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间,一场关于“天价切糕”的热议在社交媒体上翻转了局面。

昨日还是众怒难平的事件,今日却可能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反转。

这场戏比五一长假期间的交通堵塞还要引人入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细心的网友首次在视频中发现了一个细节:原来商家所售的并非普通的切糕,而是价值连城的石斛。

这种药用植物在中医中备受推崇,以其昂贵的价格和药用价值著称。

高品质石斛的售价达到每克16元也就不足为奇了,商家对此的明码标价似乎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虽然石斛的高价可能合情合理,购买者通常不会一次性购买大量,这里就有一些逻辑上的不通之处。

视频揭示了可能的误会:商家在标价时可能只标了16元,却未明确标注这是每克的价格。

顾客在未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可能误以为这是16元一斤的超低价,从而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视频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一些细节。

商家强调商品的单价是“16元”,但接下来的解释是“按克卖的”,并没有提到按斤卖。购买者显然对此感到困惑和不满,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工人,并不需要那么多石斛。

随后的对话中,有人试图调解,建议商家少称一些。

最后,购买者因为价格的误解选择放弃购买,这一决定在视频中被明显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由切糕引发的争议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尽管石斛的价格可能有合理的解释,但这种价格单位的误导行为无疑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这种情况下,商家虽然标出了价格,但未能清楚地说明是每克的价格,这在某种程度上显得不够透明和诚实。

怎么说呢?这次的事件,又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网络上的内容,往往真假难辨。

不要急于站队,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