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林金桐

网易 财经5月21日讯 2010中瑞创新论坛今日在北京开幕,网易财经对论坛进行独家全程视频直播。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林金桐表示,不要忘记创新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关键词,大学一定要为社会培养千千万万的创新人才,因为这是大学的天职。

以下是林金桐的发言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我今天的题目是“创新大学的天职”。

人类经过了几年前的人类文明享受几百年文明成果现在我们以电脑、电信、自动控制和网络为物质代表的文明。每一个文明都有它的主流意识。工业文明是社会、法律、信息文明是全球化以及更重要的创新。OECT研究所画出了一张全球的GDP增长图像。红线代表中国,公元2000年、蓝线是西欧、绿色是北美、我们可以看到蓝线的腾飞、绿线的腾飞实际上都是由于创新,这是工业革命的创新,这是信息革命的创新。所以历史给我们上了一课,经济腾飞社会需要创新。有什么样的文明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传导、授业、解惑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教育的概括。农业文明就是军权和宗法、授业授的是文章以及规格和技巧逐渐演化来的。解惑是指权威的标准提法。而工业文明中传导是传理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工业文明授业是科技和人文科学。工业革命要求我们的是教育形式的改变,从权威变成民主研讨式。

对于人类信息文明中的大学,我以为应该有三点特征:第一全球视野;第二开放的模式;第三培养创新人才。

宏观的说,教育对人类社会进步怎么样评价都不算过分。但是具体到微观的教育,一项制度,一个学校,一门课程,一位教师,一节课究竟是促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是压抑伤害了创新精神不好说。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说的,教育具有培养创造性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双重意义。实际上教师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有可能驱赶灵感,讲究规范过程中有可能掠夺自由,有可能忽略个性。

中国数千年教育遗产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既是宝贵财富又是沉重的包袱。中国教育许多值得警戒的做法正如张维迎教授提到的有些方面。我们在学校管理上的等级化、较学模式上的规矩式、评价体系公式化、价值取向方面的应试化等等。都可以从悠久文明历史中找到根源。

比较一下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和我们历史长远的科举制度,虽然作时间上相隔一千年,但是至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举办者初衷完全一样选拔人才。应试者目的有所变化,以前是为了做官,现在是为了就业。成功者效果完全一样,他们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他们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是完全一样的,就是千军万马吗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走到一个独木桥上来。

我们不应该认为重视考试就是一无是处,实际上重视基础知识反复理解基本理论,反复练习经常考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考试能力也非常强。

这是北京邮电大学和一所英国大学两个完全考卷做的成绩分析。北京邮电大学一年级高等数学成绩比英国大学高出很多。很明显中国学生考试能力和数学成绩要好很多。这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包括瑞典欢迎中国学生最重要的原因。但是,我们今天的立论是不要因为强调考试就把教育引向反面。与创新背道而驰。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朱丽文说的美国学生不如中国学生但是他们有创新冒险精神,往往会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杨震宁也说,国外无论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讲,老师没有做的不敢做。缺乏创新、冒险精神这些特征也是我们教育造就的,需要我们反思检讨。

2009年诺贝尔奖得主高昆博士给我们很多启迪,高昆博士小学、中学、高中、大学都很普通,并没有像牛津剑桥那么有名,他的那篇获得诺贝尔奖原创的论文并不是在什么ACCI杂志上发表的,而是在一个规模不大的研讨会宣读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把学校分为等级,全国重点、省市重点、区县重点,分一本、二本、三本等等做法到底是好是坏?有利还是有害?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戴帽子式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刚才Harriet Wallberg-Henriksson校长也讲了到底是不是真有道理?高昆博士谈到教育的时候他自己也当过校长,最为心纯感激的是学校、家庭给了他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和学术环境。培养了他对科技的兴趣以及大学以后人职的科研团队充满了创新精神。我想这就是今天的教育、今天的大学应该努力去实现的。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的结论是继承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我们应该趋利避害。不要忘记创新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关键词。大学一定要为社会培养千千万万的创新人才,因为这是大学的天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