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4月19日电(记者马超)当作家韩少功出现在海南省图书馆的读者见面会现场,被重感冒影响的他连声道歉,“感冒影响了嗓子,请见谅。”

“我是被寻根了!”在记者问这位中国“寻根文学”主将如何看待“寻根文学”的发展时,他笑着说,所谓“寻根文学”和自己的一篇文章有很大关系,但他并不认同这一概念。

1985年,韩少功一篇名为《文学的“根”》的文章,被看做是后来影响中国文坛“寻根文学”流派的纲领性文章。“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秉承他这一观点的八十年代许多作家,开始进行新的文学创作,被称之为“寻根派”,韩少功自然也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领军人物和主将。

“我从来不用这个概念,寻根只是我们讨论文学的一个方面,并不代表有了文化寻根我们就能写好一部小说。”韩少功说,决定文学的因素很多,但无论是讨论寻根文学还是先锋文学,都只是究其一点,无法将文学这个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

携其长篇新作《日夜书》参加第二十三届全国书博会的韩少功,通过小说中对几位“五零后”从知青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人性的光辉和时代变迁。曾是知青的韩少功,回忆起这个特殊的群体,也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

“知青很难被看做是统一的群体”,韩少功说,知青中有英雄,也有坏人,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知青在韩少功的文学视角中发生了变化。

“时间拉开了距离,这让我更容易聚焦知青这个群体”。韩少功说,知青跨越了城市与乡村两个空间,经历了文革与改革开放两个时代,时空上的剧烈震荡和撞击,有的知青沉沦了,有的却更为奋发,这让韩少功陷入反思,“知青一代有很多事情值得反思,这部小说就包含了这层思考。”

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一时受到颇多关注,更多人欣喜文学的“大年”已经到来。韩少功对此却保持冷静,“是不是文学大年,我没办法证实”,韩少功说,听闻有很多作家在创作长篇文学作品,一些出版机构也积极筹划出版工作,“但这是一些人和媒体的造势吧,别太当真了。”

而对作家的社会责任和现实情怀,韩少功不同意“更多的作家开始在小说中反映社会内容”的说法。“作为大容量的长篇小说,不可能不涉及到社会内容,莫言的哪一部作品没有涉及社会内容呢?”韩少功强调说,作家在作品中对社会内容进行反映,不是一个新现象,无论是虚构或非虚构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反映社会、关怀现实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

面对新生代“90后”读者群,韩少功表示“不担心他们会看不懂或不愿意看知青一代的故事”。“每一代人有其特殊的经历,但人性是永恒和普遍的,某些人性的问题会一代一代地重演,在前人身上能看到今人的影子,在后人身上也能看到。代际之间没有理解上的鸿沟。”他说,让“90后”读者更好地理解带有典型时代和社会特征的作品,关键是这些作品是否包含、展现或释放了人类普遍和共同的精神,“人们对几千年前的故事都饶有兴趣,无需担心会没人愿意看几十年前的故事。”韩少功说。

(原标题:寻根文学主将韩少功:我是被“寻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