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7月20日讯 《金融时报》周五在网站刊登文章指出,中国央行放开对贷款利率的管制具有高度象征意义,是朝金融改革迈进的重要一步,但在短期内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不大。

《金融时报》称,中国央行日前决定放松之前严密控制的贷款利率,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北京希望解决金融改革中的遇到的障碍;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要使中国经济保持增长,这些金融改革是必须的。

但是对央行来说,这个高度象征性的举措实际上却标志着某种官僚主义失败,因为知情人士称,该部门希望同时放开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

在一份声明中,人民银行表示没有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的主要原因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更为深远,实施的风险更高。

央行称:“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的主要反对者是中国的国有银行,它们依靠人为制造的低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息差来保持盈利。

在此情况下,它们能够说服国务院推迟存款利率自由化的决定。

尽管如此,在周五宣布的举措仍然释放了一个强大的信号,显示中国的新领导层决心推进金融改革。

在此之前几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较作出较以往更为强烈的警告,称中国实施关键经济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并且中国依赖于投资的经济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正在提高脆弱性”。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表示:“这是一件大事。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步,显示政府愿意让市场力量在金融行业中扮演更大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从几年前的双位数增长到上半年的7.6%,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立钢(Liu Li-Gang,音译)指出:“从宏观角度看,在某种程度上,(最新的改革)可以被认为是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措施’,因为国有企业的借贷成本将降低,这会帮助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加速。”

国有银行系统的改革被认为尤为紧迫,因为宽松的信贷加上正规金融部门受到的严密管制在近几年促进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影子银行系统。

大量机构实体(很多与国有银行存在直接或非直接关系)进入到市场,销售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其他提供利率比银行存款高很多的金融票据。

一些分析师认为,对中国的富人而言,这已经形成了实际上的利率自由化,因为穷人通常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于这些产品,不得不将剩余资金存到银行,而银行的存款利率受到人为压制,仅仅高于通胀率。

利率自由化也被认为是人民币最终完全自由兑换以及中国放开其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的必要前提。

尽管具有高度象征性,但取消贷款利率的管制不可能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的短期影响,因而此举被认为是争议性相对较低的改革措施。

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所有的贷款中只有11%的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而这11%贷款里均没有达到七折下限。

高盛集团经济专家宋宇(Yu Song)指出:“在象征意义上,这是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的一步,但是对贷款利率的实际影响非常小。其意图与最近的整体宏观政策方向保持一致:他们希望减轻企业的负担,这有利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