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0月6日电(记者 张进林 徐文婷)“这里有成群的骏马,还有那牛和羊,马儿肥牛儿壮,羊儿的毛好似雪花亮……”牧民索南才让骑在高头大马上,轻挥着马鞭唱起歌。

索南才让的身后,是400只羊、3头牦牛、两匹马、3条牧羊犬组成的“转场”队伍,浩浩荡荡地移动在苍茫天地间。

转场”指的是牧民们从冬春草场赶着牲畜到夏秋草场放牧的一种轮牧行走过程。

时值10月初,正是牧民从夏秋草场返回冬春草场的转场时节。按当地气候等实际情况,牧民们在夏秋草场的时间相对较短,而冬春草场上放牧的时间大概占去一年中的三分之二,因而冬春草场也是牧民们的定居点所在地。

今年37岁的索南才让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瓦日尕村的牧民,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的发源地。为了保护生态,当地实行秋季草场禁牧或轮牧方式,所以每年10月初,牧民就把牲畜从夏季牧场迁出,赶回秋冬季草场,开始定居生活。

“以前每次转场时,在砂石地或盐碱滩上因为路不好走,人赶着牲畜走得很慢,80公里路要走三四天,现在柏油路都修好了,我们可以开着机动车转场。”索南才让指了指身边一辆三轮机动车,上面放满了一家人此行的全部生活给养。

索南才让家的夏季草场与临近的天峻县接壤,从那里出发,先走过40公里的乡村水泥路,向东就上了柏油马路。索南的机动车可以直接开到自家帐篷门口。

据统计,仅2013年,索南才让所在的默勒镇就被拨付1300万元用于改造和建设乡村公路,而这一项投入在青海省全境达到18亿元。

“以前出发前,需要带1000斤左右的牛粪,得用四头牦牛来驮运。”索南才让的妻子尕拉说,牛粪是转场路上的燃料,烧火、做饭、取暖都离不开,重要性自不用说。但装牛粪却是个力气活,每次装卸要花去1个半小时,这也让尕拉欷歔不已,如今,轻便易燃的煤气罐早已取带了笨重的牛粪坨。

掀开索南家蓝色拖拉机上的塑料布,除了毡片、食物等生活用品外,太阳能电源、一台电视、60升的冰箱格外“稀罕”,这是中国实施“金太阳工程”“草原新帐篷工程”等多项旨在改善偏远牧区生活条件的项目中发放的。

索南才让说,过去在夏季草场漫长的三个月时间里,煤油灯和蜡烛只有来客人时才点上。如果提前用完了,一家人就摸黑吃饭、喝茶,所以称作“黑帐篷”。

“夏天晚上坐在帐房外,天上星星很多,星星眨一下眼睛,我就眨一下眼睛。”索南才让的小女儿叶忠回忆起过去的寂寥时说,现在太阳能电池里的电用也用不完,能玩手机游戏,能看40多个频道的电视,一家人围在一起喝茶、聊天、唱歌,“黑帐篷”里的欢乐说不完。

最让索南才让津津乐道的是一台红色的小冰箱。高原牧民多喜肉食补充体力,而夏季气温高肉类不易储存,风干肉便应运而生,几乎家家户户帐篷上都挂着大小不一的肉块。

“冬天时更难,我们就拿牛粪垒个小窝,把肉装在羊肚子里塞进去,放在帐篷外面,每次吃时冻得邦邦硬。”索南才让笑着说,如今有了电冰箱,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肉和蔬菜了。

金秋时节,祁连山下的湟嘉公路上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赶着牛羊转场的队伍,云朵在视野前方变幻形状,东西移走。天空苍茫,大地无尽,肥美的草原赋予牧民原始的财富,飞速发展的经济让古老的民族融入现代生活中。

暮色逐渐降临,索南才让一家开始拆卸包裹,搭帐篷,起灶台……明天清晨,他们将再次起程,返回已离开数月的冬春草场。

(原标题:牧民“转场”:从牛驮马背到机动车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