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法兰克福10月11日电(记者商婧 徐然 申正宁)“中国当代文学总体是好的,但是现在大量好作品没有被介绍出去,如果真的走出去了,我们的作品不逊于人家,”中国作家贾平凹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贾平凹9日携《废都》《带灯》等作品抵达德国,首次出席世界规模最大的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受到欧洲读者追捧。主办方工作人员说,当日带来的约4000份宣传品一个下午就被抢空。

黑西装,灰马甲,白衬衫,黑皮鞋,胳膊上搭着一件棕外套。贾平凹比约定采访时间早到了10分钟。采访正式开始前,贾平凹主动和记者寒暄起来:“平时多久才能回一次家?”“这边生活习惯吗?”……好似长辈对晚辈的关心。随行的出版社工作人员说,其实贾老师还在倒时差。

“书展气氛挺好的,人很多,展台很多,几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出版社都在这儿。没见过这么大的书展,”贾平凹说,“之前几次书展邀请我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来成,这次想着,就去看一下吧。看一下,感觉挺好的,确实很好。”

贾平凹带着他的作品,在法兰克福迈出第一步。那么,在这位中国知名作家的眼中,中国文学究竟应该怎么“走出去”?

采访中,他不断重复着这样两点:国家要更加强盛;作家一定要有好作品。

“像有些发达国家,它不只是经济可以影响到别的国家,它的文化也在影响别的国家。咱们要想办法在经济发展起来后,让文化也产生影响。”

“走出去不是一定要投其所好。我觉得,首先把自己东西写好。它能吸引人家,人家就来;吸引不了,暂时不来,以后来吧。作家要创作出好作品,总有人发现你的好作品,然后慢慢扩大影响。”

同他国作家进行交流和互动,是贾平凹此行最大收获。自言平日“不善交往、不爱跑”的他,主动向记者谈起同外国作家交流后的感受。

“我昨天同巴西和意大利的作家交谈,有一个感受,好多国家面临的问题都一样。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的都是一回事。所以作为作家,目光还是要放大一些,放到全人类角度来思考问题。当然,具体写还是要写本民族的事情。但起码在有了全球眼光后,回过头来深思、关注本民族的事情,你才知道哪些是进步的、哪些是要解决的危机。慢慢地,经济、文化、创作都能进步,”贾平凹说。

贾平凹认为,中国同巴西等国一样走在城镇化道路上,社会处在大转型时期。这样的背景,给作家提供了“超过想象”的丰富素材。如果中国作家能写好这段生活,“是给人类提供了一份中国经验,也是中国作家给世界文坛提供一份中国经验”。

谈及自己的创作,贾平凹坦诚地说,新作品正在酝酿中,写中国“一百来年的事儿”。他希望新作品能有一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仍会延续以往的风格。

(原标题:我们的作品不逊于人家——访贾平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