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陆玫

“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家第三方手机打车软件掀起的风波还在继续发酵。杭州市工商局西湖分局昨日针对近期一系列消费者投诉专门约谈了支付宝网络有限公司。

“约谈是因为近期突增的10多起投诉,内容主要关于 快的打车 和支付宝软件的技术问题。”杭州市工商局西湖分局办公室主任严建生昨日告诉早报记者。对于打车软件返现是否违规等问题,他以“牵涉面太广”为由未作表态。

由于打车软件的“加价”功能由物价部门监管,早报记者昨日从杭州市物价局了解到,该局已对“快的打车”的“付小费”功能组织调研,并向浙江省物价局汇报,浙江省物价局已上报至国家发改委。

加价功能是否违反法律法规,需要国家级物价部门明确。”该局办公室主任方亚春表示。

司机有恶意行为要封号

近两周内,西湖工商分局12315举报申诉中心接到与“快的打车”软件相关的消费者投诉10多起。“为及时解决问题,我们专门对支付宝公司进行了约谈。”严建生告诉早报记者,消费投诉的内容包括无法刷新软件、支付到账速度慢、无法收到入账消息或返现、额外加价影响叫车成功率、客服热线难打通等。

根据西湖分局官网昨日发布的“约谈支付宝及时规范 快的打车 ”的通报,约谈中工商管理人员对支付宝作出三点要求:及时解决投诉,根据司机注册“快的打车”账号时留的车牌、姓名、电话进行核实协商,一旦查出是司机恶意行为,立即进行封号处理,封号后该司机不能再通过“快的打车”接单;尽快完善软件漏洞,加强技术、人员力量支持,增加相互评价机制,通过信用公示加强交易自律;与工商部门建立即时反馈机制,对已完成答复的投诉件,由分局人员立即安排电话回访,核实回复内容、消费者满意率。

记者注意到,这些监管要求其实应对“快的打车”作出,而不是支付宝。虽然两家公司在“烧钱大战”中一直绑在一起,但并非同一企业主体。在这份西湖分局办公室人员称“省工商局、国家工商总局内网都已转载”的通报中,甚至出现了“支付宝推出 快的打车 软件”的说法。“ 快的打车 就是支付宝推出的,两家是一起的,我们和支付宝公司负责投诉的部门有日常联系,就把问题和他们反馈了。”分局办公室人员表示。

但记者查询杭州市工商局网站显示,“快的打车”软件运营商——杭州快智科技有限公司的登记机关为西湖工商分局;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登记在杭州市工商局。

服务器将迁入“阿里云”

“工商部门约谈的是支付宝,我们和支付宝只是合作伙伴。听说大部分问题集中在手机支付环节,因此 快的 方面暂时没有回应。”快智公司副总裁李敏昨日向早报记者表示。

但从工商部门的三点要求看,对有恶意行为的司机进行封号、加强互评机制等需“快的”执行,支付宝在“快的”软件使用中承担的只是手机支付过程。

李敏表示,去年年底,“快的”日订单约50万单,现在超600万单,“用户爆发性增长,的确已到服务器资源极限,使部分用户无法刷新、无法抢单、定位不准。”据记者了解,“快的打车”近期将把服务器迁入“阿里云”,以确保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被约谈的支付宝公司昨日表示,受打车补贴影响,“支付宝钱包”用户近期呈数十倍增长,的确有用户无法正常支付,“经工商约谈,公司将继续加大技术投入,增强支付能力,同时加强用户教育,减少因用户不熟悉操作造成的支付障碍。”

针对上海市交港局“早晚高峰出租车禁用打车软件”,支付宝方面表示将配合监管部门的政策,鼓励市民使用上车后扫码支付。司机每天可以得5单奖励,每单10元;乘客每单得13元奖励,每天两单;奖励将以现金返还的方式,在3-5个工作日内打回到用户的支付宝账号中。

目前支付宝在北京、上海、杭州等5个城市大规模支持扫码支付打车费,司机、乘客仍有返现优惠,上海有7000名司机支持扫码。

“事实上我们在出租车行业推广移动支付之初就已考虑到公平、安全等问题,所以选择了给司机装二维码、接入软件双轨并行的方式,让在路边招手打车的人也可参与优惠活动。同时司机在整个过程中不需任何操作,确保行车安全。”支付宝公关部人员表示。

“加价”合法性尚待明确

打车软件“加价”功能是否合法,这在补贴返现前就存在争议。有律师认为,两大打车软件的销售行为明显低于成本价,涉嫌不正当竞争。

“运管部门正和物价部门沟通如何应对加价功能对出租车价格体系的冲击,加价是否合法要物价部门判定。”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客运出租车管理处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

但怎样监管打车软件,让杭州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方亚春直呼“纠结”。方亚春昨日透露,对“快的打车”有属地管理职能的杭州物价部门一直关注并组织调研,上周已将调研情况向省物价局汇报,省局又报至国家发改委。

“涉及物价部门的就是对加价功能的界定。根据现有法规,出租车价格执行政府指导价,如果经营者有加价行为,物价部门可依法处罚;但打车软件的加价是由乘客主动做出,这是否合法需国家级物价部门明确。”

方亚春说,打车软件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且没有现行法律可以参照,市级物价部门无法判断,“如果国家层面明确加价是违法的,市级物价部门就可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