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0%,环比下降0.2%。无论从同比还是环比来看,降幅均有所扩大。再加上自去年四季度以来PPI连续下滑的态势,不少专家认为,实体经济正在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PPI遭遇“倒春寒”?

“2月份,PPI环比略有下降、同比降幅有所扩大,一定程度上与春节后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或需求放缓等方面有关,也可以说工业生产并不景气。”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风险还是存在的,尽管目前并不需要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但应从民生导向入手,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来扩大需求。

此前公布的另一重要经济先行数据、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不乐观。数据显示,2月份PMI为50.2%,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整体正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产能过剩的问题仍是困扰企业走出困境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品价格整体出现趋势性的好转仍需时日。

持续负增长的PPI也引起了业界对于实体经济通货紧缩的担忧。

“PPI长达两年在负数区间运行,才是真正让人担忧的事情。现在应该警惕的不是通胀,而是发生在实体经济中的通缩问题。”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如是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也分析称,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看,我国一季度的经济发展仍然处在比较微妙的局面当中,这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应对经济下行的风险。尤其是PPI的持续负增长需要加强重视,因为消费品保持轻微通胀而工业品持续通缩,这反应出供过于求的大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PPI作为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检测指标一直备受关注。如果这一指数比预期数值高,一般表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这一指数比预期数值低,则表明有通货紧缩的风险。专家表示,随着“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发展放缓,需求减少必然会压制供应,最终会通过PPI下降和工业增速下降体现出来。

不过,也不必对当前实体经济的状况过于悲观。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每年1、2月份的数据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春节时点的影响,因此要评估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有必要将1、2月份数据合并考察。

“而且,目前多个国际指标显示出经济有复苏迹象。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和季节性等因素看,很可能最早在今年5月份PPI同比数据能够结束负增长。目前PPI已连续24个月负增长,历史上持续负增长时间最长为31个月,这一次持续负增长的时间不可能超越历史。”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补充道。

此外,交通银行最近发布的2月份宏观数据点评报告指出,近期宏观数据已透露出一些积极信号,预计在3月份之后,随着企业开工率的回升,PPI同比将重启降幅收窄的趋势,年中仍有望出现由负转正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