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供职的媒体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我已经做了两个月的Uber司机了。近日,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在优步跟百度的合作还没这么深入,滴滴和快的却已经急速联姻,易到也开始布局造车计划,它们终于走上了如同BAT般各自不同的道路。

我的体验

我在去年12月初参加了Uber上海的司机培训(当时在上海展览中心,全程免费),1小时就做完了。然后用1000元押金租用了一台iPhone 4S,内置了名字叫Uber Partners的司机客户端。于是,我就开始了自己的人民优步司机之旅。

司机客户端和乘客客户端一样简单,只要乘客下单,Uber服务器通过自己的算法,找到离用户定位点最近的一辆车。Uber司机是不需要抢单的,因为Uber系统只会选择离乘客最近的唯一一辆车派单。此时,我作为一个最近的司机就会收到“嘀嘀嘀”的叫声,通过触摸屏幕,我会获得看到乘客在地图上的位置、乘客的名字(为保护乘客隐私,我只能看到名、看不到姓)和乘客注册的手机号。这时候,我一般会先打电话确认这位乘客的准确位置,然后驱车前往。当我开始和结束服务的时候,都只需轻轻滑动屏幕,所有的计费均由网络和服务器完成,异常简便。

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当我刚开始成为人民优步司机,老外非常多,但是他们的中文一般都说得很溜;而到了现在,几乎全部是中国人了,这似乎意味着Uber在中国的市场策略开始见效了。不同于UberBLACK(高级轿车)、UberXL(商务车)、UberX(一般轿车),人民优步(People’s Uber)不仅由私家车参与进来,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作为人民优步司机,Uber并没有要求我们给乘客提供饮用水,但我还是会提供小瓶的可乐和ALKAQUA(统一爱夸)饮用水。后来发现老外比较喜欢可乐,而中国人还是会喜欢这款高端饮用水。

总体上司机体验非常愉快,Uber的乘客们大都素质不错(目前只有一位乘客酒醉呕吐在我车上),与他们交谈也是一种不错的过程。有一次,我跟一个瑞典人聊起他爸爸在Volvo(沃尔沃)工作,还说到了另一个瑞典汽车品牌SAAB(萨博)还制造小型飞机,我还告诉他,本田在日本也制造7人座的支线飞机。还有一次,一位乘客搭我的车却遗留下一条围巾,有趣的是,她又一次搭了我的车。除了作为司机的猎奇心理,在高峰时段帮助人们到达他们的目的地,其实是内心快乐而充实的,特别是在上海这样一个拥堵的城市。

定价机制

人民优步的定价比出租车更便宜,可以发现它参考了出租车的定价。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叫定价机制的影响。

以上海的出租车为例,目前的计价方案是:起步费为14元(其中1元为燃油附加费),可乘坐3公里或等候15分钟,超出后每公里或每5分钟的单价为2.4元,超过10公里后单价加收50%(即3.6元)。夜间(23:00—05:00)起步价为18元(其中1元为燃油附加费),其余加收30%夜计费。

在这个计价方案中,我们先不看夜间计费,只关注起步费、单位计价和10公里后的空驶费。实际上,其中包含了一个叫“等候费”的成本,即当出租车停止或行驶速度低于12公里/小时,会按照每5分钟按2.4元计价,也就是0.48元/分钟。细心的读者们已经发现,这个计价系统本质上,是以里程和时间成本“孰为主导孰计价”的主因型计价体系

同时,这个计价机制还兼顾了城市中空驶的情况:在10公里后加收50%的空驶费,这样避免了司机从市区开往郊区后,没有接单反而空驶的损耗。但是非常明显地,定价机制就像体制的指挥棒一般,魔鬼般地操控着出租车司机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不足3公里的路程中,14元的起步价能转换为超过4.67元/公里的高营收。直接结果:出租车愿意接超短距离的单。

◎在超过10公里后,每公里(每5分钟)3.6元的营收也是相当可观。直接结果:出租车愿意接到远离市区的机场或火车站的单。

◎在夜间10点半到11点之间,出租车司机往往不太愿意接单、有时宁愿空驶,因为等到11点以后,所有的营收增加30%。

我们还会注意到这样有趣的现象:在明明看到前方是红灯的情况下,司机还会猛踩油门、然后急踩刹车,停在红灯前;而如果是私家车,一定会放掉油门、缓行至红灯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一、刹车片和刹车盘的磨损均不计入司机的绩效、全由公司负担,而私家车却必须自负其责。二、出租车在行驶同样里程的情况下,用这样的方法获得了等待红灯期间的额外“等候费”。这就是计价机制会产生的驱动力!

下面我们要来说,参照出租车价格制定的人民优步价格(这里仅讨论人民优步、不谈其他Uber的产品),其计价方案非常简单:

没有起步费,每公里2.17元,每分钟0.3元,但设置了最低收费15元。

这种以里程和时间同时计价的均质型计价体系,异常简单、算法可靠。也就是说假如一位乘客在30分钟内乘坐了8公里,那么她需要支付的车费就是8*2.17+30*0.3=26.36元(实际支付26元)。这样的计价体系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

◎无论对于乘客还是司机,价格透明会有效地减少争端,因为双方争执的焦点往往集中在计价上。

◎没有夜计费就会导致司机不存在“接单偏好”,也就是任何时间,只要这位司机愿意,接单的计价结果都是一样的。

◎由于前文所述,3公里以内和10公里以上的单是最为受到“青睐”的,而对于人民优步司机而言,这个问题也消失了。

这就是一种透明化、易计算的计价机制带来的“帕累托最优”。即任何与里程和时间无关的其他因素,都将很难干扰最后的价格。在这里,我们同样看到人性被另一个定价机制“夷平”了。

困局与未来

产品设计之初的理念,不仅会决定它能走多远,更会深远地影响整个公司的文化。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自述其在巴黎游玩时痛苦的打车经历,这就是产品设计的初衷:让Uber成为一个无需输入目的地的打车产品。这是其制胜的法宝,因为对于用户而言输入目的地总是麻烦的(有时有多个目的地),对于司机而言挑单似乎像天性一样自然。

同时,无需输入目的地,就成为了其困扰的来源。Uber在中国的模仿者们,也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理念:比如易到用车,最早以“接送机”选项来吸引商务客,这意味着易到认为机场和高铁站是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基点;快的最早将收购的大黄蜂打车改为“一号专车”,同时使用第二个专属的App来区隔用户,这意味着快的认为高端用户需要被以某种方式分离;滴滴最早在出租车打车客户端嵌入“专车”选项,这意味着滴滴认为部分出租车用户有机会转换为专车用户。这些与界面交互攸关的细节,不仅事关产品经理们的产品观,更是CEO们的商业策略体现。

不仅是Uber的模仿者,滴滴与快的更是中国打车软件的创新者。有两点是他们先后做出的创造性的产品价值:一、快的首推“积分商城”(一段时间后,滴滴也跟进),滴滴又在客户端中内置了“游戏”,这两个设计都将很大程度提高用户黏性,进而实现商业价值;二、“滴米”系统(一种由滴滴提出、为司机设置的抢单机制),简而言之,优质单消耗滴米、劣质单增加滴米,像“蓄水池”一样能有效地对司机接单的积极性进行调节。

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在接受福布斯中文网专访时专门提到“流动性(Utility,或译为效用)”一词,他解释Uber无需输入目的地的产品行为与没有抢单、没有预约、价格简单一样,背后的哲学都是Uber希望最大程度上简化车辆运输移动的流程和距离。

其实,交通的本质就是人的充分移动,比如航空公司和高速铁路是为了解决人的国际和城际移动,地铁和公交是为了解决人的城市内移动。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内人的运输,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因为在极端情况下(恶劣天气、发生灾难等),必须由外部力量干预才能解决好人的移动问题,也就是说,将社会力量常态化、将人的运输“众包化”,可能成为现代交通的一个新特征。

那么人民优步这款产品怎么挣钱呢?我的猜想是它不能挣钱!至少存在这样两种可能:一、利用高级轿车、UberXL、UberX(尽管它们也同样需要补贴)带来的超额利润来进行补贴,以满足其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在经济上填补人民优步的巨额补贴;在社会价值上,它以低于出租车的价格让更多的人打得起车了。二、既作为一种用户导入机制、也作为一种市场营销策略,人民优步是一张极好的Uber广告牌,这样算来巨额补贴也只是一笔不小的广告费而已。

注:在大陆地区,Uber已经进入了北上广深、杭州、武汉、天津、重庆、成都这9个城市,年后即将进入南京、青岛、宁波、苏州等城市。在国际上,它覆盖了54个国家或地区、超过256个城市(截止2015年1月),成为全球汽车共享经济的代表。

作者:顾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