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香港保单违规入境 内地高端险落败

监管层对香港保单的管控丝毫没有放松。

近日,保监会稽查局联合北京保监局稽查处对包括友邦保险、信诚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中美联泰大都会及大童保险销售服务公司、明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保险机构进行香港保单相关事宜的调研。据悉,调研的主要内容为摸底上述保险机构在北京地区非法推介、销售境外保险产品情况,同时听取机构打击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行为的监管建议和意见。

上述提及的其中一家保险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从公司角度讲肯定不会销售境外保单,过去个人行为不对应公司,现在相当于公司要为代理人行为负责,公司会在监管政策普及、教育及培训上加大力度,但代理人主要拿佣金,不完全受险企左右,这是控制境外保单的一个难点。

国内暂无正规渠道买港险

保监会曾在今年4月就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进行风险提示,其中明确提及,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单,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

“目前热衷或有意购买香港保险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有资产转移需要的富裕人士,通过购买保险将资金转移到境外,再将保单抵押获得现金,这类人群也是现在最令外管局、保监会等部门头疼的群体,另一类人则属于跟风群体,周围人或代理人一劝就买。”一保险经纪公司代理人告诉记者。

同时上述保险经纪公司代理人还告诉记者,关于香港保单销售方,则主要以代理人和第三方理财机构为主,“因为香港保单很多都是大单,代理人拿到的佣金也高,这样就吸引了一批代理人从境内保险公司出来,对已有客户推介香港保险,这些代理人也最受境外保险公司青睐”。

在5月份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对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行为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对于保险营销员、保险中介机构或保险公司存在组织或协助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行为的,应依法采取纳入保险从业人员黑名单,给与行政处罚等方式,追究中介机构、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简而言之,目前在国内并没有正规渠道可以购买香港保险,诸如一些代理人或第三方理财机构在境内以产品说明会、理财高峰会、理财知识讲座等名义宣传、推介境外保险机构保险产品的行为,或者安排有意投保境外保险者赴境外投保等行为,均属于“地下保单”,消费者利益在境内很难得到保护。

此外,记者还从部分代理人处了解到,不少香港保单代理人也在借此机会搞营销,如告知客户香港保险即将停止在大陆销售,也吸引到了部分有意向的保险客户。不少代理人也建议,从监管层到保险机构,除了对消费者进行风险提示外,也可以从产品功能、性价比、服务类别等方面对消费者做正面教育,让消费者在进行选择时更加清晰。

国内高端险仍有提升空间

此次保监会选择调研的四家外资保险公司均拥有大量的高端客户,虽然高端客户是境外保单的主力客户,但据记者了解,在跟风类购买者中,非高端客户的数量也占有一定比例。

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香港保险市场向内地访客发出的新造直接个人人寿业务保费为131.7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上涨93.48%,而同期香港直接个人人寿业务的新造总保费为385.45亿港元,同比涨幅为6.01%。

在上述保险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看来,香港保险经营时间要比境内保险公司长,机构服务能力也确实要比境内保险公司做得好一些,但并没有很多代理人说得那么好。“首先,境内客户到香港买保险主要以重疾险和医疗保险为主,这一类保险并不适合到香港买,因为在服务标准、理赔流程上都存在一定难度,同时港险的预定利率和大陆的都一样,没有明显优势。”

另外就保险产品的功能而言,除资产境外转移功能外,境内的保险产品也能满足客户保障、理财及财富传承的主要需求,但为什么香港保险仍能提起很多老百姓的兴趣?

一保险公司做高端客户的代理人告诉记者,虽然国内高端保险在功能上完全可以满足客户需求,但仍有改进空间,一方面是收益性相比境外保单略低,这与国内保险公司管理、投资能力、偿付能力要求、市场环境等都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是保险产品的费率水平,特别是死亡类险种与国际上同类型产品相比有很大差距。

“除此之外,大部分客户不愿意在国内购买保险产品的主要原因还是销售行为得不到客户认可,这才造成会有很多盲目跟风者出现,与国内消费者到日本买电饭煲是一个道路。”上述代理人对记者强调。

保监会在提示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时除强调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外,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等风险也需注意,特别在当下客户最关注的收益上值得提起注意,内地保险产品遵照监管要求,按照低、中、高三档演示红利水平,而香港保险市场化程度较高,未对红利演示作出明确要求,大多数产品通常采用6%以上的投资收益进行分红演示,但分红本身属于非保证收益,具有加大不确定性,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保险公司能否长期保持高投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