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透过文学风景 了解中国社会

从2011年开始,《人民文学》杂志陆续推出了英文版、意大利文版、法文版、俄文版、日文版、德文版、阿拉伯文版等10多种外文版,打开了国外人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窗口。《人民文学》韩文版《灯光》出版交流会,近日在北京韩国文化院举行,施战军、徐则臣、崔曼莉、金泰成、金京善等中韩作家、翻译家展开交流。

古典名著在韩国受欢迎

在交流会上,《人民文学》的主编施战军回忆了他去韩国教课时的情景,“2000年到2001年,我当时由山东大学派出在韩国釜山的一所大学里面教中文和中国文化。有一天早晨我去上课,半路上来了几个女生,她们把刚刚学会的几句中文全都用上了。她们这样向我说的, 老师,您好,吃饭了吗?你慢点,我爱你,救命啊! 我们知道它就像一首非常好的诗歌和一部将要完成的好小说。”

施战军回忆,那时候韩国的教授、学生和普通老百姓谈到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时,大家聊的都是《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对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几乎不了解。有件事让施战军印象很深,“那时候收到一份国内寄来的快递,是毕飞宇《玉米》的初稿,我连哭的心情都有了。因为在那儿看不见中国的文学刊物,而且中国文学作家的作品翻译得也很少。后来特意让中文系的金老师开车去找一找中国作家翻译的东西,结果找到了两本,一本是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一本是余华的《活着》。当然古籍很多,比如先秦的古籍很多,而且是各种版本,包括后来的四大名著也有很多的版本。”

韩国翻译家金泰成已经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十多年,他也有相同的感受。在韩国接受中国文学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韩国大学里中文系的文学研讨会,另一种是校园之外了解中国文学。“韩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中文系,中文系教授特别多,他们很喜欢开研讨会。”但是,这与校园外面的普通群众是脱节的,韩国读者喜欢看自己了解的中国文学作品,比如关于孔子的书就有200多本,司马迁的书也超过100本,《三国演义》有好几个版本,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只有几本而已。

因此,金泰成辞掉了大学教授的工作,准备让更多普通韩国人了解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社会变化太大,文学是一种风景,这是法国作家加缪说的。文学里面可以看到最近的中国人生活风景,到目前为止韩国读者主要看的是五零后、六零后写的中国人生活的情况,所以现在韩国出版界很缺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人的生活。”

中韩文学交流有滞后性

韩文版《灯光》杂志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施战军和金泰成心中的遗憾,杂志中收录了麦家、周瑄璞、崔曼莉、张悦然、须一瓜、裘山山、黄蓓佳、朵渔、蒋一谈等当代作家的作品。他们中的大部分是70、80后作家,比如张悦然的《家》、崔曼莉的《关爱之石》、蒋一谈的《透明》等,讲述的就是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家庭、婚姻故事。

另外,施战军也提到中韩文学交流的必要性,他觉得不仅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的文学不了解,中国的年轻人对韩国文学同样不了解。中国年轻人可能知道很多韩国影视音乐明星,却不一定能说出几个作家的名字,“我们对翻译韩国经典作家的工作重视程度也不够,你们读到他们的作品就会知道,他们的作品起码不比村上春树差,可能也不比阎连科、余华他们差,确实很有历史感。有的手法的飘逸程度真是令人羡慕,韩国文学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还没有完全被我们翻译发掘过来的宝库,就像现在的中国文学一样。”

《人民文学》副主编宁小龄同样谈到了中韩文学交流的滞后性,“这个滞后性是相对通俗文化而言的,我相信这个滞后的现象也很正常,毕竟普通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种高雅或者是有难度的文学要进入到普通人的手里面、心里边,确实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现在我们通过《灯光》把中国作家介绍到了韩国,也需要了解更多的韩国作家。”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