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直播靠“眼球经济”生存,何时能不成为“另类”?

本文系网易财经独家约稿,作者郭静为自媒体人,科技专栏作者。

互联网由“粉丝经济”发展到“眼球经济”,才两年不到的时间,不知道是互联网的变化太快,还是世界变化太快,总有人害怕自己跟不上互联网变化的“风”,BAT等互联网巨头亦没能幸免,面对变化,一片焦虑。

所以,当网络直播红遍全国之际,斗鱼、虎牙直播、YY、熊猫TV、六间房、9158、映客、酷狗繁星、一直播、花椒等层出不穷,另外,连快手、in、她社区等原先和直播毫不相关的平台也加入了直播功能,电商方面,天猫等电商平台亦开启了电商直播。说全民皆直播、全产业皆直播毫不为过,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涉及到直播的应用超过300个。

相比较最初的网络直播乱象,现如今的网络直播已经好了很多,但是网络直播依然没有和“擦边球”、“野蛮生长”、“底线”等关键词彻底告别,让大众对直播少了“另类”的偏见。

“眼球经济”的悖论

“搔首弄姿”的网红们依然可以看到,只不过隐晦了不少,然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仍旧会让很多人对网红们产生YY的想法,来自用户层面的YY思想,再加上用户们舍得“烧钱”,主播们面对这种“赤裸裸”的诱惑,想要抵挡也很困难,有需求,必然会存在供应,这就给监管增加了非常大的困难

网络直播的诞生正是靠着“眼球经济”才得以快速成长,不过,“眼球经济”伴随着的是用户对网红们的“觊觎”心态,其中自然就存在色情等“擦边球”问题,这就是悖论。

据悉,有不少直播平台里面都会有男用户向网红们问一些“灰色”问题,如“问主播的罩杯多少”;有的主播在穿着方面不甚讲究,会故意露出内衣的一角,用户们又开始了“想象”,“问主播的内衣颜色”;还有的主播比较“豪放”,直接在直播的时候整理内衣,引得一群观众开始“狂欢”,类似的事件着实不少,可这些内容违规吗?谁也说不清楚,至少,目前还没有如此明细的管理规定出台。

“眼球经济”涉及到两个端点,一是用户层面,一是网红层面,网红们想要赚钱,用户则是“心态各异”,大部分为了满足用户内心深处的某些想法,否则其也不愿意去关注直播。用户一打赏,网红们如何能不满足用户们的一些“小”要求呢?“眼球经济”不就是搏“眼球”吗?

直播乱象依旧存在,只是“腼腆”、“委婉”了些。

打赏“生意经”

网红主要的营收是依靠用户打赏,尽管平台也会有相关补贴,可补贴的费用很低,估计连给主播们买化妆品都不够,如此低廉的收入,没有用户们打赏,网红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所以,网红们为了生存,当然得使出浑身解数。

直播平台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打赏“生意经”,用户在平台购买虚拟货币,再用虚拟货币购买虚拟物品,网红们直播的时候,用户可以直接向网红们赠送虚拟物品,最终网红和平台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成。

为何用户们会愿意给网红们打赏呢?一是“猎奇”心理,希望通过打赏获得网红们的关注;一是从众心理,跟风行为;一是纯粹喜欢,这种是少数。

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某主播会被某土豪直接打赏十万、一百万等巨额资产,这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还是要靠“手段”。据悉,某些直播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用户进行打赏,平台会往里面充钱,让“吃瓜”群众们以为有很多人打赏的假象,用户自己也忍不住对网红们打赏,类似的手段层出不穷。

还有一种商业模式是to VC,有些直播平台会将数据等各方面做的非常漂亮,最终等着被收购,或者被某些资本方接盘。

直播的to B玩法

很多人都提到了网络直播平台要想真正盈利必须走to B模式,即让网红们参与到企业的传播活动中来,比如华为、小米等国产智能手机的新品发布会,都会邀请大量网红在各个直播平台上进行直播。据我了解,也有网红们通过对某些中小商家进行直播,然后按照次数/天数收费的模式,类似的B端玩法着实不少。

相对于依靠打赏模式而言,走B端模式的好处是,更“干净”,当网红们不单纯依赖打赏的时候,会更加严肃认真的对待直播内容,对于用户们的“聊骚”和“引诱”行为,也会克制,只要网红们不回应,单靠用户层面,就掀不起风浪了。

不过,B端模式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吸引大量商家来玩,相对于更为广泛的市场来说,国内网红们数量如此庞大,要想吸引到大量商家们愿意为其付费太难可能有部分商家愿意走这种模式可数量还远远不够

第二个问题是平台的盈利问题,网红们要么和第三方公司签约,要么自己单干,直播平台无法从这一交易中获利,这就有点儿像当年的微博,大V们都赚的盆满钵满,可微博平台本身却不盈利。网红们真要是这么干,估计直播平台也不大愿意。

从发展环境来看,走B端模式,显然要比单纯靠打赏模式靠谱的多,一方面能够正常发展,端的上台面,另一方面能够发财的机会也更多。打赏“生意经”当然能够诞生一掷千金的土豪,可打赏模式的连续性问题呢?总不能有人365天,天天都是土豪玩法儿吧?而且,平台上那么多主播呢?

一窝蜂似的网络直播更像是整个互联网对于潮流的焦虑感生怕自己会落后于他人所以造成了众皆热闹的景象,这里面网红们的大胆,用户们的“坏心思”以及平台方的盈利心态都难以捉摸,想必,等热潮过去以后,网络直播平台们才会更加理性的看待直播行为。

当然直播确实可以让某些信息更加直观的展示给用户“眼球经济”本身是短暂的,用户也会眼球疲劳,长期,得看运营或者,不把直播当主要盈利点。

作者: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