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家专访IFC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总监Vivek Pathak: 基建项目是最安全的资产类别 政府须先推动改革进程

特约撰稿 朱丽娜 香港报道

“如果投资恰当的话,基建项目可以说是最安全的资产类别之一,其中的挑战在于通常基建项目的投资金额庞大,因此影响十分大。”世界银行集团成员IFC(国际金融公司)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总监Vivek Pathak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表示。

IFC作为专注于发展中国家私营部门发展的全球最大发展机构,自2014年以来,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了共约245亿美元,涉及交通、物流、电力、电信、制造业、农业和银行等不同行业。

今年6月,IFC与保诚保险集团旗下的亚洲资产管理公司瀚亚投资签署协议,计划募集5亿美元,该项目以联合贷款组合管理计划基础设施专案(MCPP Infrastructure)的形式进行 。根据协定IFC将发起交易,同时,对于所有与瀚亚投资的投资策略相匹配的交易,IFC将为瀚亚投资提供联合贷款的机会。

据悉,该项目计划在2021年之前向全球机构投资者筹集5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的电力、水务、交通和电讯系统的改善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盈利是关键考量因素

《21世纪》:香港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发挥哪些独特的作用?

Pathak:我认为香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优势十分独特,作为融资平台,香港有十分活跃的股权、债权融资市场、私募股权基金、金融基建等,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的专业服务人才,一大批的大型基建公司,大量的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所有这些元素放在一起,放眼全球几乎没有其他的城市同时具备这些优势。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专门设立了一个基建融资促进办公室(IFFO),我们与IFFO正在进行十分密切的合作。

《21世纪》:目前IFC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情况如何?你觉得投资这些市场主要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Pathak:事实上,我们在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活跃。以亚洲为例,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尼、缅甸等都有投资项目。我们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一起参与了巴基斯坦尼鲁姆-杰卢姆水电工程项目,这个水电项目总投资达到17亿美元,IFC提供了其中1亿美元的融资,这个项目拥有十分重大的社会影响,建成后可以为超过1100万人口供电。同时,我们与丝路基金、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开发银行一起为巴基斯坦的17个独立发电厂项目提供了融资。此外,我们最近在缅甸为曼德勒的一个小型项目提供融资,曼德勒是中国云南进入缅甸的重要通道。

《21世纪》:IFC在投资这些项目通常的规模有多大?在筛选投资项目时主要有哪些考量因素?

Pathak:通常我们在投资这些基建项目时并无设定最低投资金额,只是不能超出某个上限,根据具体的项目情况而定。我们并无对某个市场特别偏好,通常在筛选投资项目时,我们会考虑几个因素。首先,某个市场拥有哪些具体的机会,这与基建项目的关系十分重大。比如我们会看这个国家政府采取了哪些改革来吸引私人投资机构,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因为我们主要为私人机构提供融资。其次,我们可以在这个市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比如,一些市场已经拥有十分充裕的流动性,银行的业务也十分多元化,我们在这里可以发挥的作用与在那些相对落后的市场大为不同。

即使一些市场本身有大量的流动性,但大部分集中在短期,而对于一些周期较长的基建项目,长期流动性不足,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发挥作用。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判断具体每个项目是否可以带来盈利(bankable)。

此外,我们希望帮助一些本土的大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比如一些中国企业有意向去其他新兴市场投资。同时,很多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企业也希望走出去。

政府改革须先行

《21世纪》:市场上普遍认为新兴市场的基建项目风险较大,作为投资者,你是怎么看待其中的风险与回报?如何才能使这些项目变成可盈利的(bankable)?

Pathak:我们无法将这些项目变成可盈利的,但政府可以做到。通常我们会先和当地政府进行沟通,比如了解政府希望在电力行业实现哪些目标。为此,政府需要采取哪些改革措施来吸引更多的私人投资者。最后,为了使这些项目产生盈利,政府需要保障特许协议(concession agreement)或者电力供应协议等,这些对于国际融资方而言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此外,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关心的是政府能否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否拥有足够的透明度以及良好的管治,以及是否能够兑现所做出的承诺。事实上,只要实现了上述几个条件,有大量的资金在伺机进入这个市场。有些人说新兴市场的基建项目缺乏资金,对此我并不赞同。以缅甸的项目为例,很多商业银行愿意提供长达十几年的贷款,因为这个项目是按照国际惯例来进行招标的。

《21世纪》:但整体而言,这些大量的基建项目需要的巨额融资仍存在一定的缺口?

Pathak:的确如此,原因在于目前仍然缺乏符合国际惯例的可盈利的项目。事实上,除了国际资本以外,各国政府也应该想方设法将本地的储蓄引入这些项目。从长远来看,这才是真正的亮点(sweet spot)所在。基建项目的最大受益者是当地居民,如果当地的储蓄可以用于这些基建投资,这就可以产生一个双赢的局面。但是知易行难,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需要有一个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并让投资者相信他们投资的这些项目是安全的资产。

以中国为例,绝大部分的基建项目都是通过国内融资完成的,国际资本参与很少。菲律宾在同时吸引国际、国内的投资者进入基建项目也十分成功。相比之下,亚洲其他国家在基建项目中引入私人资本仍处于初期阶段。

《21世纪》:你曾经说过基建项目可以是最安全的资产类别,如何才能做到这点?

Pathak:很多基建项目可以分割成两块,大部分的风险主要在于前期,包括建设以及初期运营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市场上有些投资者愿意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他们可以专注投资建设前期,一旦机场、电厂投入正式运营,风险因素将大大降低,这个阶段可以引入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寻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者。(编辑:赵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