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它贯穿于奴隶制贵族社会和封建社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士阶层崛起的时期。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让底层百姓有了参政议政的空间,于是士阶层有了生长的土壤,自然可以在列国遍地开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门学术体系之间有着相当明显的不同之处,也有着互通的逻辑点。

比如法家和儒家,两者看似大相径庭,但其实法家的继承人从儒家学者的门下诞生,在当时也并非罕见之事。

儒家学说内部的矛盾,法家学说的分裂,墨家和道家的逐渐沉没,都体现了一个文化时代的总体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的因素有哪些?士阶层崛起之后,又对后来的封建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

私学遍地,庶人议政

夏商周时代,教育是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进行的活动。

教育具有一定的门槛,普通寒门学子,即使有心想要接受教育,也没有充足的社会条件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时代以官学为基础,朝廷出面开办学堂,并设置一定的入学资格。

教育资源在上层阶级之间流动,底层百姓无法获得受教育机会,也无法获得跨越阶层的机会。

整个社会逐渐产生了阶级固化的特征,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贵人更贵。

社会形态逐渐僵化,各类弊病和矛盾也显现出来。

东周末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于是群雄并起,纷纷逐鹿中原,想要在政治格局中崭露头角,一统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春秋时期,春秋五霸接连登上政治舞台,却无一人拥有一统天下的能力。

在某一个既定的时间段内,总有一个诸侯国实力远超其他国家,但却没有达到吞并其他国家的标准。

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各国国君都想寻求思想政治统治工具,帮助自己尽快摆脱目前固化的局势,从列国中脱颖而出。

正是在统治阶层的需求之下,各类学说才开始百花齐放。

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不同学术体系的掌门人,周游列国,散播学术思想,并以此获得统治阶级的注意。

思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了解这一思想的人,思想核心才能传播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各位学术顶尖人物开始兴办私学,降低入学门槛,给了底层百姓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他的门下弟子和再传弟子,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建树颇丰。

孔子的弟子几乎遍布天下各地,他的名声也逐渐响亮起来。

每到一个地方,孔子开办私学,总是有不少学子慕名而来,加入他的门下。

由于学术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政治统治服务,所以孔子的部分思想和言论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在跟着老师学习的过程当中,其弟子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政治气息。

过去的底层百姓没有资格参政议政,更没有能力谈论政治大事。

但是在经过私学教育之后,孔子的弟子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也积蓄了足够的政治修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在出师之后,频繁游走于列国中间,寻找能够赏识自身才华的君主,并为之所用。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句诗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并不局限于封建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

因为道术分裂,各家不同学说,又有着不同的核心观点。

他们各自的思想特征,在同一时代也极为鲜明。

孔子推崇的儒家思想讲究德治,要求君王以德服人,施行仁政,通过道德标准来约束百姓,约束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最反对的就是严刑峻法,孔子认为,严格的法律制度只能给人以威慑,并不能让人真正改变内在的精神动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犯罪者只会因为恐惧而改变犯罪行为,他的错误思想和错误的本质并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只有通过道德教化,重新塑造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才能帮助他洗涤灵魂,重新做人。

法家思想则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恰好相反,他们推崇严刑峻法,崇尚理智和理性,希望统治者在执政过程中,摆脱错误的感情因素影响,以冷静理智的态度面对国家大事。

法家思想对于结束乱局和变革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秦国可以通过商鞅变法而实现强大的目标,秦始皇也能通过法家思想达到对全社会思想控制的目的。

这两大学术体系看似对立,实则又有着相通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难想象,法家思想体系中的两位代表人物,韩非子和李斯,他们二人其实都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

荀子虽然是一位儒学大师,但他的思想又与传统的儒学体系并不完全相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要不经过社会恶意的引导,每一个人都能成长为正直善良的人才

但是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人天生就具有劣根性。

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就是在通过价值体系不断改变人的劣根性,消除错误部分,塑造正确部分。

他的这个观点,其实与法家后来的学说体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非子和李斯受到他的影响,反对传统的儒学,投奔法学的怀抱,也是情有可原之事。

儒家内部观点的分裂,并没有导致这一学术体系的消亡,反而扩大了儒学的渗透性和影响力。

士阶层也因此崛起,并不断扩大。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只有儒学才产生了内部分裂。事实上,其他学术体系也有自己的问题存在。

道术分裂,思想繁荣

法家与儒家的立场有所不同,道家与儒家的根本观点则更不相同。

不管是法家还是儒家,围绕统治者的核心需求,不断塑造自身的价值体系,最终被统治阶级所用,得到重视和发扬。

归根到底,两者追求的是世俗意义上的价值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他们来说,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成为国家思想统治的工具,是最高远的世俗目标。而著书立说,弘扬学术体系,则是最高远的学术目标。

但是道家不同,道家强调出世,一直秉持着清净无为的观念。

老子说“无为而治”,庄子讲“逍遥”,这两位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人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时,应当从本心出发,以逍遥而无为的态度,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

简单来说,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道家学说是最适合休养生息的学说,在汉朝结束了秦朝的乱象之后,统治者便推崇道家学说,顺应老百姓个人的生活需求,帮助国家恢复元气,积累一定的实力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在国家真正强大起来,摆脱了困顿与落后以后,道家学说才能退出历史舞台。

随之而来的,便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道家学说讲究精神下沉,因此不少底层的文人学者都是其拥趸。

庶人议政,议论的不只是政治现象,还有其背后的政治精神。

与之相反的是,墨家和法家都强调入世。

道术分裂这一现象,在墨家学说的体系当中,尤其典型。

墨子强调兼爱非攻,以一颗大爱之心,去爱天下众生。他也推崇反战理论,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各国之间的争端与矛盾,尽量避免战争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他所推崇的兼爱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统治阶级需要的是等级森严的阶级观念,需要的是底层阶级对上层阶级的绝对服从。

兼爱代表的是阶级之间的平等关系,这在奴隶制贵族社会和封建社会基本都无法实现。

在墨家内部,分裂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有一部分墨家学者经常以有组织的团体形式出现,他们以钜子为首,行动一致,思想观念一致,价值体系也一致。

另一部分墨家学者,则更像是社会各个角落中的游侠。他们往往单打独斗,独自游走于江湖之中,宣扬墨家学说体系。

他们也常常与其他学术体系发生争论,并且在辩论中寻求真理,或者寻找到达真理的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家的分裂则更不用多说,法术势力可谓三足鼎立,成为了法家内部的三大流派。

不管是哪一流派,他们都有其优势与缺陷。有人过分重视法家的理论基础,忽略了对实践的探索。有人则过分注重法家理论的实践性检验,忽略了对理论基础的完善。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法术势三大流派中不偏不倚,综合三者的长处,这才创造出了更为完善和成熟的法学思想体系。

各大体系内部的分裂,让学术思想环境更为繁荣。庶人议政空间的扩大,更是让士阶层快速崛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特殊群体,共治天下

士阶层一旦崛起,就不会消亡。这一阶层会伴随着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并且在某些特殊的时代发挥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说宋朝,这一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就是由最初的士阶层演变而来。

士大夫是一群地位特殊的群体,他们自恃清高,拥有满腹才华,想要控制君王的行动,也把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定天下当成自己的最高理想。

他们有着相当强大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当成社会主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也自我赋予极高的道德标准。

正好在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中,他们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条件。

宋朝统治者承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给了他们更多的体面与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整个古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士阶层代表的往往是一群与传统贵族阶层对峙的人物。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他们的根本利益甚至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完全对立。

士阶层与生俱来的独特品质和氛围,也让不少历史研究者念念不忘。

他们的身上有着风骨,有着传统文人所坚守的原则,他们就像一张时代的文化名片,见证着一个时期的辗转沉浮。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遍地开花,降低了教育的门槛,让更多社会底层人士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

庶人议政,道术分裂,都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繁荣。士阶层由此而崛起,并不断壮大,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百家争鸣》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