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十八般武器异彩纷呈。作为“百兵之祖”,剑集杀敌防身、抒情铭志、镇邪祭祀等功能于一体,逐渐发展为武术大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个分支。

春秋诸侯争霸,百家争鸣,中原大地陷入长期动荡。这一时期的剑文化蕴含了古典哲学、传统美学以及儒、道、佛等多派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华夏民族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剑的起源:从商周铜剑,到汉唐铁剑

剑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轩辕黄帝时期。《史记·皇帝本纪》记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可见皇帝与蚩尤作战之时,就开始大规模造剑当作兵器使用了。夏商两朝,铜矿冶炼技术不断发展,为金属剑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所以当时的剑多为铜制,外形细长,呈柳叶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礼记》记载,周武王伐商时,武贲之士个个持剑而行。考古发现西周墓中的剑大都为短剑,长度仅二十厘米左右。专家推测这是由于西周时期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所以军队中流行的大都是戈、矛、戟等长兵器,短兵所用的剑很少能派上用场。

至春秋战国,中原诸侯国流行长兵器,多把剑作为辅助武器。这个阶段不仅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制作宝剑工艺教学——《周礼·考工记》,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名剑辈出的时期,干将、莫邪等绝品剑器均出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汉时期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剑术理论,剑的形制也有所变化,剑刃由弯曲变为平直,剑锋的锐角弧度加大。西汉末期,北方的西凉骑兵剽悍骁勇,中原诸侯纷纷仿效西凉兵器,轻而锋利的剑逐渐被钝而有力的砍刀代替,退出了军队主流武器的行列。到晋朝时,剑几乎丧失了其击杀自卫的功能,变成了宫廷仪仗中常用的一种配饰。《晋书》记载,当时从天子到文武百官,平日里无不随身佩戴宝剑,只有在上朝的时候才会暂时卸下。

汉唐年间,社会生产力发生质变,以往的铜剑日渐式微,慢慢被铁剑代替,佩剑的风俗也开始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流行,多用以抒发凌云壮志、彰显对武德的崇尚。从唐朝开始,剑成了道教的重要法器之一,被装神弄鬼的道士们奉为“镇邪压凶之器”,为这种历史悠久的武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春秋时期的“剑文化”:“越女论剑”“庄子说剑”

春秋时期中原动荡,群雄逐鹿豪强并起,昔日的周王室只剩下一张破幡,各诸侯国之间伐交往来不断,甚至弑君篡位、臣废君王的现象都屡见不鲜。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使得各国统治者不得不重视军事的发展,社会的动荡纷争客观上促进了制剑工艺和剑术理论的进步。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剑当属南方的“吴越之剑”。

吴越地区地处长江以南,重峦叠嶂、水系繁多,在中原地区叱诧风云的战车,到了这里却很难派上用场,而轻便锋利的剑却能够大显身手,长短兵相互配合的战法,能够“戟拘其颈,剑承其心”。因此,适合于丛林作战的短兵器在吴越一带深受欢迎,出现了“吴越之君皆好勇,其民至今好用剑”的说法。这一时期,吴越不仅涌现出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闻名千古的铸剑大师,更诞生出无数富有传奇色彩的动人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深以为耻,卧薪尝胆发誓要起兵复仇灭掉吴国。为此,他一边富国强兵、整军备战,一边在民间广征绝世高手。当时越国有一位叫做青青的姑娘,从白猿身上悟出一套剑法绝技,便自告奋勇前去应征。越王见来者是一位女子,并没有将她放在眼里,就试探性地问她有何剑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女回答道:剑道理论看似浅显,实则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既包含攻防招式,又要结合虚实变化,攻防地位发生转换时,战场形势也会随之改变。交手之时,务必内紧外松、全神贯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结合瞬息万变的局势尽情发挥,不要心慈手软给敌人还手的机会。

一番论述说得头头是道,越王听了连连点头,当即委任越女到军中传授剑法。结果越女教授完毕之后,没要赏金便悄悄离去,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时人将其穿得神乎其神,认为是天上降下的仙女。后来,人们就将这套剑法称为“越女剑法”,金庸小说中的“阿青”就是以越女为原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庄子·说剑》也是春秋时流传甚广的论剑故事。话说赵文王痴迷剑术,对剑术高超者十分尊敬,门下三千门客半数都是习剑之人,整天在府上正事不干,以相互比试剑法为乐,每年都有一百多人死伤。三年后,赵国国力衰退,陷入群雄围攻的窘境,太子悝忧国忧民,便对身边的侍从说,谁能说服赵王停止比剑、驱散门客,重赏千金。有一位侍从就向太子悝推荐了庄子。

于是太子携带重金求见庄子,庄子却说:如果赵王不听我言,必会迁怒于我置我于死地,那我要这千金还有何用?如果我说服了赵王不再习剑,那我在赵国还有什么得不到的东西呢?太子一听很有道理,再三恳求庄子屈驾一试,庄子终于答应了下来。临行前,太子说:父王府上的那些击剑之人,个个头发蓬乱、胡子拉碴、不修边幅,如果先生穿儒服觐见,一定会碰壁。于是他特地为庄子准备了一套剑士的服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殿之上,庄子虽然对剑术一窍不通,却故弄玄虚地向赵王吹嘘,说自己的剑术天下第一,请赵王在门客中择优与其进行比试。赵王大喜,下令门下剑客互相决斗,在七天之内决出六名顶尖高手,来挑战庄子。一时间血流成河、尸堆成山,门下剑客自相残杀,死伤殆尽。

结果到了比武那天,赵王问庄子准备用哪种剑来比试,庄子却说:“我有三把剑,分别是天子之剑、诸侯之剑,以及百姓之剑。天子之剑,以山为刃,以海为柄,所向披靡,天下归服;诸侯之剑,以智勇为尖,以贤良为脊,震撼八荒,安定四方;而百姓之剑,只能屠猪宰羊,挖心取肝,一旦命尽气绝,对国事没有丝毫益处。如今大王坐拥天子之剑与诸侯之剑,却独独喜好最无用的百姓之剑,实在可惜。”赵文王茅塞顿开,将庄子奉为上宾,此后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全部自刎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春秋时期“剑文化”的延伸:从武德君子,到墨家游侠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虽然征伐频频,但所用兵器还是以矛、戈等长兵器为主。剑则常见于三种情况:一是将领指挥作战的工具;二是短兵相接时士兵所用武器;三则是由文人士大夫佩戴,明确地位尊卑。随着剑术剑法理论的不断发展,先秦时期的“剑”继承了从西周萌发的“剑文化”,又推陈出新,被赋予了独特的时代内涵。人们普遍认为佩剑是君子的象征,是好男儿立于天地间不可或缺之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剑文化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比如具有鲜明“游侠”色彩的墨家弟子,推崇兼爱非攻,就以佩剑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游离于江湖拼杀之外的墨家往往行侠仗义、救危济困,而且做好事不留名,得到老百姓普遍的认可和推崇,以致于只要看到佩剑之人,就以为是墨家游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子佩剑彰显九五之尊,贵族佩剑自省明理修身,将领佩剑指挥千军万马,寒门佩剑立志匡扶天下。此外,剑还时常被当做礼物,用于国与国之间相互馈赠,以表明期望和平、停战修好的愿望。明明是杀伐凶煞之器,却寄托了深厚的人文情怀,成为中国独特的剑文化观。

后来大秦扫清六合统一中原之后,为了维护中央权力,下令收缴天下所有武器,不允许闲杂人等佩戴宝剑,否则处以重刑,这一习俗才被迫中断。虽然历代封建王朝大多禁止随意佩剑,但作为一种身份象征和精神寄托,剑与剑文化依旧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极力推崇,在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中,随处可见“剑”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中国的剑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朝代更迭不断被赋予新的精神内涵,从锋芒毕露的冷兵器始祖,成为华夏文明永流传的实物载体。春秋是中国剑器制作、使用的高峰期,也是古代剑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在吸收和继承西周形制的基础上,通过诸子百家思想的推动走向多元化发展。

参考:

1、《史记·皇帝本纪》

2、《周礼·考工记》

3、《庄子·说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