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华庙会的一天,是从"吉祥出会"开始的。

一条桃花龙,龙首摆动、龙尾飞舞。舞龙者从龙华广场起始,途经各家展位都会打个转,图个好彩头,一路舞到商业体龙华会。五一假期,2024上海龙华庙会在徐汇区龙华广场开启。今年首次扩展空间载体,打开龙华地区商业综合体龙华会,联动塔影空间、朵云轩艺术中心、周信芳艺术空间等网红地标。截至今天(2日)上午已累计接待超过10.7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位前,非遗盘扣第四代传承人宋滔钟爱传统文化,忙不迭地拿手机记录。他说,"出会"是庙会自明代以来就有的传统,伴随着各类民间文艺表演,目的是为开市祈祥。

事实上,龙华庙会在宋代渐成雏形,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近年来,龙华地区结合城市更新,向市民开放龙华广场,首次充分打开了围绕龙华寺、龙华塔的城市立面;去年国庆,龙华会"开业即火"。历经多轮更新后的龙华名声大噪,在空间上勾连起散落的文脉元素,也成为连结"大徐家汇"地区与徐汇滨江的关键节点。

此前的开幕式现场,还有上海交响乐团的弦乐四重奏、上海京剧院精彩表演、《梁祝》小提琴演奏等。"把握城区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新趋势,老底子庙会联动不同载体、不同内容,通过传统与现代文化、甚至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生出新意,推进新时代节庆创新演绎步伐。"徐汇区文旅局副局长蒋艳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华庙会最初是形式创新,保留传统文化内核。但在‘新瓶装旧酒’的过程中,又通过内容的深层次挖掘,老故事里产生新东西,展示出‘旧瓶装新酒’的一面。"有民俗学专家这样注解。

以"新"打败时间魔法

非遗手艺人,是在与时间较量。而创新是打败时间的魔法。与盘扣打了20余年交道的宋滔深以为然。

于海派旗袍,盘扣是"灵魂一般"的存在。但80后宋滔坚持将盘扣技艺从旗袍上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非遗技艺来展示。"非遗起源于民间,是生活的点滴,当然也应该适应当代人的审美和生活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年,龙华桃花名噪一时,赏花游春者如云,使庙会更添生机。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三级调研员沈思睿介绍,"车水马龙连日盛,游人大半为探花。"当年的庙会还是有着传统本地特色和农耕社会的显著特点。售卖的货品多为农副产品,如竹木藤器、龙华稀布、瓜果菜蔬和净素风味小吃等。民间艺人亦趁此良机在庙会上一显身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宋滔想到创作以龙纹、桃花为特色的庙会主题盘扣,包括盘扣胸针、盘扣压襟、盘扣耳环等。这也是这两天年轻人问价最多、卖得最好的系列。甚至引来沉香香品制作技艺的区级非遗传承人张晶,聊起盘扣与沉香如何更好结合。

现场,各类非遗现身庙会。珐琅、玉雕、琥珀、竹丝编、崇明土布、剪纸、拓印等可赏可玩,也让年轻非遗传承人们彼此看见。这不是宋滔第一次合作。今年带来的香炉造型盘扣,就是去年庙会"邻居"中医药香品调制的一拍即合;一龙一凤手绳,是与非遗药斑布印染技艺的脑洞大开。他有更大的底气:让中国的标志性元素,出现在国际时尚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旧"沉淀人文价值

非遗传承人冯清静团队连开了7小时的车,带着10余箱的国家级非遗"连四纸",赶来参加庙会。这些纸张,都是经历了13个月72道工序,"把我们最好的东西带来"。

但和历史沉淀形成对比的是,连四纸的受众群体很小,以古籍修复师、书画家为主。冯清静明白,没有消费和市场的非遗技艺和产品,就像写在羊皮纸上却无人会说的古老语言。若不如此这般奔波、展出,恐怕再过一代人,这古老的非遗技艺就会被淡忘。

所以他们"锚定"了龙华庙会,觉得气质与自己正在做的事儿契合,也期待被更多人看见。"当千万人‘看见’的目光聚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和温度,让这些手艺传承下去,也给我们提供创新的启发"。

陈勤建说,民众、展商对龙华庙会期待的是其洗净铅华之后所沉淀出的文化符号意味,也就是其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当下社会‘稀缺资源’之一。"他提出遗产经济学观点——首当其冲是寻找并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意象,并强化大众对龙华庙会的"品牌联想"。将龙华地区的古朴气质、桃花元素、龙华塔庙前广场空间等"内外结合",同时联合龙华街区,策划日常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打造跨年龄、多元生动的庙会新貌。

譬如当下,把国际饭店"蝴蝶酥"周边手袋背在身上、与《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吟诗对话、在龙华街巷欣赏唐朝柘支舞、去卖货郎的箩筐挑件好物……蒋艳介绍,龙华庙会正主动整合区域优质资源,扩展合作边界,还推出龙华庙会专属消费券,文商旅深度融合,引发新的增长极,用东方诗意点燃Z世代的"年轻力"。

傍晚,庙会仍在持续,千年龙华古塔被照亮,亦点亮庙会夜色与美好生活。

作者:王宛艺

文:王宛艺 图:赵立荣 王宛艺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苏展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