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读史迪威传记,方知这位“老中国通”于1926—1928年期间,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驻扎天津的第十五步兵团担任军官。 1944年11月13日,从重庆被召回美国史迪威将军,成了《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该杂志写道:

“在所有美国人中间,乔·史迪威称得上是颇受中国人欢迎的人。他是中国坚定的崇拜者,她的大小人物的挚友,她的事业的捍卫者,她的文化的学习者。他是一位真正的“老中国通”,属于精通汉语甚至可以用汉语思考的那个群体——这些令人惊奇的美国人,克服这一亚洲语言的障碍,成为美中传统友谊中非官方的一个群体。同时,作为蒋介石的第一位外国人官员,史迪威是中国得到美国援助和友谊的象征。(《时代》,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迪威于1926—1928年期间,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驻扎天津的第十五步兵团担任军官

当罗斯福决定派史迪威出任蒋介石的参谋长时,就已经埋下了蒋介石与史迪威发生冲突的伏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请求美国派一名将军来中国担任他的参谋长,但“建议最好推荐过去没有到过中国的军人”。

可是,罗斯福派来的偏偏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将军。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史迪威,作为在菲律宾服役的陆军中尉,他早在辛亥革命期间的1911年11月就曾途经中国,在中国逗留17天。后来,他报名学习日文,但名额已满,遂改学中文,这才成为美国陆军中的第一个中文学生。1920年,史迪威举家来到北京,开始了他与中国的深入接触。1921年,他获得机会担任修筑山西铁路的总工程师,勘探路线、修建坡道、开凿涵洞,仿佛是为他后来领导修建中缅、中印公路在作铺垫……

史迪威在1926——1928年担任驻天津的第十五步兵团军官后,1935年又来到中国,担任美国驻华使馆的武官,一住就是四年,亲历了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岁月。一位研究史迪威的美国专家认为,正是在这四年时间里,史迪威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特别是军队状况的了解。

随后四年中,史迪威的任务是搜集日本侵华情报。他出差各地了解情况,对日本军事、中国官员和中国领导人形成成熟看法,并巩固了他对中国士兵的高度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中国士兵,史迪威在不同时期写道:“他们吃苦耐劳,忍受生活物质的匮乏,普通白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无能为力;我们大书特书的行军,他们却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能靠一个白人无法吃的食物而活得挺好。他们知恩图报,并遵从他们对其有信心的上级。”“中国士兵是出色的,他们比日本人好。不能为中国遭受灾难而责怪普通的中国士兵。”史迪威补充写道,“愚蠢的领导浪费和背叛了中国士兵的优秀品质。”

史迪威对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的印象与出色的士兵大不相同。他写道:“他们没有道德勇气,他们出奇的胆怯和过度的谨小慎微。他们总是保留至少四分之三可动用的兵力,他们夸大困难,他们高估敌人的力量,他们为不履行职责而搬出种种借口,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存实力,否则就怨声载道,他们总是推诿要别的部队替他们出力。”

但是史迪威最严厉的言辞是针对在北平的日本人,他称他们为“骄横的倭寇”。“他们比任何时候都让人难以忍受,而我不得不和他们打交道,还得面带笑容。”

史迪威写道:“我喷吐的怒液足以浮起一艘战舰。”

《时代》也写到了史迪威对中国的感情:在中国,史迪威形成了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充满敬意。他深信穿草鞋、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一旦装备完善,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就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士兵相抗衡,他坚信,他能以中国的人力和美国的武器,创造一支强大的军队,将日本人赶出中国。珍珠港事件后,他开始有机会来证明其信念。(《时代》,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于是,在抗战烽火硝烟中,史迪威这位“老中国通”肩负重任,重返中国,他指挥中国驻印军队浴血奋战,为打通中印公路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向中国空运抗战物资开辟了捷径。

熟稔中国的史迪威,一旦有机会担当重任,就主张改组中国军事,将一部分租借物资用来援助八路军和新四军,把中国变成一个积极的盟国。可以设想,当蒋介石第一次面对这样一位对中国国情如此熟稔、且有自己见解和主张的美国将军时,他很可能就已经感到了失望、沮丧甚至不满。

史迪威给蒋起了个绰号—“花生米”,“花生米”为美国俚语,特指野心大而能力差之人,这与张学良评价蒋介石“有大略而无雄才”相类似。

1946年10月,史迪威因病在美国逝世,享年63岁。“ 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解放和进步事业给予了积极支持,对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 2015年9月2日,史迪威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