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聊到长平之战后,秦国再度大举杀到赵国邯郸城下。此时赵魏齐达成合纵同盟。但是魏王出兵10万,还没出过境,就被秦国先胜一阵,一下打破了胆,于是不敢按兵不动,不敢往前。魏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为了救他自己的姐姐,这情急之下信陵君决定,他要带上自己的食客,还有自己的私人军队,组成一个100多乘兵车的小型军队,引出了战国著名的故事“信陵君盗符救赵”和游说楚国出兵合纵的故事。

与此同时,邯郸的生死存亡战也正在激烈进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长平之战后赵国邯郸保卫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杀神白起挽歌

正在进攻邯郸的秦昭襄王得知诸侯国纷纷出兵,心中焦虑,深知必须请白起出山。然而,使者带回的消息却令人失望——白起声称身体未愈,无法披挂上阵。秦昭襄王听后,心中疑云重重,暗想:“这白起,什么尚未复原,根本就是推托之词,他壮如牛犊,怎会一病不起?”

使者继续禀报:“武安君还有话要对您说。”秦昭襄王眉头一皱,沉声道:“说吧,他还说了什么?”使者低头道:“武安君说,大王当初若听从他的建议,如今也不会陷入这般困境。他警告大王,若再不撤军,秦军恐将一败涂地,损失惨重。”

秦昭襄王闻言,怒火中烧,拍案而起,怒喝道:“岂有此理!我秦军英勇善战,岂会无白起便不能取胜?这白起,竟敢以病为由,推脱军务,简直是目中无人!来,传我命令,即刻撤销武安君的封号,将他贬为普通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秦昭襄王失去理智的狂怒中,范雎并未选择劝阻,而是轻轻走近,温和地提议:“大王,联军将至,战事恐将延长。是否应提前派兵,多送些粮食给王龁?”

秦昭襄王听后,点了点头,眉宇间露出深思之色:“嗯,确实需要。但派谁去呢?”范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缓缓道:“我推荐郑安平,他忠诚可靠,率领5万军队前往,定能助大王一臂之力。”秦昭襄王挥了挥手,淡淡道:“好吧,就依你。”

就这样,曾经救过范雎一命的郑安平,率领5万秦军匆匆赶往邯郸,支援王龁。然而,尽管郑安平已经出征,秦昭襄王心中的怒火仍未平息。

他将白起贬为普通士兵,更下令将其迁往阴密——那个如今被称作甘肃省灵台县百里镇的地方。所谓的“迁往”,实际上更像是驱赶。然而,白起身体尚未康复,暂时无法动身。

在前线,秦军将领王龁接到了郑安平的援军以及楚魏联军援赵的坏消息。他心中明白,虽然尚不清楚楚魏等国的具体动向,但秦军若能在援军赶到之前消灭赵国,那么即使有再多的援军,也失去了意义。于是,王龁下定决心,全力加速对邯郸城的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军对邯郸的攻势愈发猛烈,邯郸城的形势岌岌可危。城内的民众人心惶惶,甚至传出了想要投降的声音。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赵孝成王焦急万分。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将留在赵国的秦国质子子楚拿出来示众,希望能以此震慑秦国,使其暂时放缓对赵国的攻击。然而,这真的能奏效吗?赵孝成王心中也没底,而他不知道的是,这个子楚就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国最后的敢死队

平原君心知肚明,秦昭襄王对这位王孙子楚毫不关心,即使牺牲他也不能挽回局面。赵国现在岌岌可危,求助无门,援军迟迟未至,平原君焦急万分,束手无策。

这时,在邯郸城中有一个小官员的儿子名叫李同,他挺身而出,直言不讳地对平原君说:“大人,赵国危在旦夕,您难道不焦虑吗?”平原君叹了口气,无奈道:“赵国若亡,我必成秦囚,怎能不忧?”

李同目光如炬,反问道:“百姓以枯骨为柴,易子而食,而您的后宫却歌舞升平,美女如云,衣食无忧。您真的不着急吗?”平原君闻言,如梦初醒,深感羞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同继续说道:“百姓无武器,削枝为矛,您府上却有诸多可造兵器的物资。若秦灭赵,这些财富您将何以享用?反之,若赵国渡过此劫,这些财富终将重回您手。您何不将府中女眷编入军队,助力抗秦?再将财物用于犒赏将士,必能激发士气。”

平原君被李同的话深深触动,他决定采纳建议,组建一支3000人的敢死队,亲自率领抗秦。同时,他也积极筹备物资,犒赏将士,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在李同的鼓舞下,赵国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秦军的进攻。

在那风雨飘摇的时刻,李同被赋予了重任,统领那三千名敢死队员。他站在邯郸城的城墙之上,望着那批视死如归的战士,声音铿锵有力:“今日,我们身处困境,身处这邯郸城,终将有一战。我料想,楚魏两国的援军即将抵达。此刻,我们若选择突围,定能打秦国一个措手不及。一则,能扰乱秦军阵脚,让楚魏援军有机会瓦解敌军;二则,也能为城中百姓争取一线生机。但我要你们明白,此去无回。若你们愿意,便随我一起,冲出这围城,与秦军决一死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秦军攻击的间隙,邯郸城的城门缓缓打开。三千敢死队员在李同的带领下,如同猛虎出笼,冲向秦军。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赵国赢得这场生死之战。

正如李同所料,秦军对赵国的反击毫无防备。王龁,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立刻意识到这些并非普通士卒,而是敢死之士。他急忙命令秦军提高警惕,准备迎战。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这三千名赵国死士竟然击败了秦军。王龁眼见秦军阵型大乱,知道再战下去只会增加伤亡,于是下令全军后撤三十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短短的三十里,却成为了邯郸之战的转折点。信陵君率领的八万魏军以及楚国春申君和景阳所率领的十万楚军,此时也赶到了邯郸城外。他们看到秦军后撤,立刻意识到这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于是,楚魏联军对秦军展开了猛烈攻击。而邯郸城中的廉颇也趁机出动十万赵军,与楚魏联军一同夹击秦军。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王龁无法稳住阵脚。秦军在这场混战中遭受了重大伤亡,节节败退。最终,王龁决定率领秦军撤往汾城。在这冰天雪地之中,邯郸之战以秦军的大败而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安平所率领的秦军也在激战后仅剩下两万人,他因撤退不及而被联军包围,最终兵败投降。而李同,虽然英勇无比,但最终还是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他的父亲因此被封为李侯,以犒赏他的英勇事迹。

文叔的资料很多来自史记的改编,看到这一段,文叔就在想,史记上为何对李同这位人物如此详细介绍呢?

后面查阅一些野史资料发现,你仔细观察“同”字,去掉左边的一竖,是不是与“司”字颇为相似?那个“司”字,正是“司法”的司,也暗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由于古人尊重礼仪,直接称呼父亲的名字被视为不敬,所以司马迁用了这样的方式为父亲讳名。这段历史,很可能是司马迁家族内部的记载。

然而,这里有一个疑问,邯郸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59年至257年,而司马迁的出生时间最早为公元前145年,两者相差了112年。这李同,真的是司马谈吗?即便是司马迁的家族成员,他也应该是司马谈的父亲或祖父吧。但这些细节,就留给专业的学者去探讨吧。

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故事本身。王龁虽然兵败撤退,但这场战争并未结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利就否定王龁的军事才能。要知道,他曾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在长平对峙了两年半,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那么,王龁为何选择向汾城撤退呢?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秦军派出张唐攻打魏国,后来张唐趁信陵君调魏军支援赵国之际,攻下了邺地。秦军随即增兵汾城附近,王龁选择这里,正是为了与秦军会师,共同防守汾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杀降不祥 白起被秦王赐死

经过两个多月的休整,秦军开始对魏军展开反击。此战,秦军斩首魏军6000人,楚魏两国士兵在逃跑时跌落黄河而死的约有2万人。随后,秦军攻韩,夺取阳城、负黍,斩首4万人。张唐更是夺取了赵国的20余县,占领宁新中,并将宁新中改名为安阳。这座城市,现在位于河南北部,与西安、洛阳、南京、开封、北京、杭州并称为七大古都。至此,秦军才算真正稳住了阵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联军并未给秦军喘息的机会。刚刚稳住阵脚的秦军,又面临韩魏楚三国的联军救援赵国的压力,再次被迫退守。由于前方战事失利的消息不断传回咸阳,秦昭襄王感到愤怒和挫败。他当初若听了白起的话,或许不会有今日的局面。

他派人催促白起离开咸阳城,前往阴密报到。无奈的白起,只好抱病离开咸阳城。他刚离开咸阳城西门几里路,来到一个叫做杜邮的地方,突然有使者前来,大喊:“白起,请留步!”难道是秦昭襄王想通了,要请白起回去吗?

很遗憾,历史往往不会按照人们的希望去发展。这使者叫住白起,并非因为秦昭襄王改变了主意。而是,秦昭襄王与范雎以及大臣们讨论到白起时,白起表示对秦昭襄王的处置感到不满。大臣们顺水推舟,说:“大王若让白起离开秦国,对秦国将是有害无益。”白起当时已经75岁高龄,谁都知道他在战场上的日子已经不多。然而,官场就是这样,一旦有人失势,落井下石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秦昭襄王,对待功臣的方式,历史上有其明证。回想夫差与伍子胥的故事,我们或许能窥见一二。秦昭襄王,他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奖赏”白起——一把宝剑。

当使者将这把宝剑呈现在白起面前时,他的内心已然明了。他仰头望向苍天,长叹一声:“我到底犯了何罪,要遭此厄运?”许久的沉默后,他仿佛领悟了什么,自语道:“我明白了,我真的该死啊。长平之战,我欺骗了赵军二十万投降的士兵,将他们全部杀害。这,便是我的罪孽。”

话语间,白起举起了宝剑,剑光一闪,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号。将星陨落,白起倒在了秦国咸阳城近郊的杜邮。而跟随他多年的副将司马靳,这位名将司马错的孙子,也选择了追随他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起的死讯传入咸阳,百姓们纷纷为这位忠心的武安君感到惋惜。他们自发地祭拜他,为他送行。然而,白起的死,并没有为邯郸之战画上句号。这场战争,还将继续在秦国的宫廷中掀起波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赵国续命的肱股之臣

而在赵国这边,击退秦军后,联军追击至汾城。虽然战况不利,但宁新中之战后,秦国已经撤军。联军的目标已经达成,大家开始准备战后的事宜。平原君的门客公孙龙却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他认为平原君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向赵王请求增加封地,因为这可能会引起赵王的不满和猜忌。他建议平原君应该保持谦逊和低调,以维护自己与赵王之间的关系。

平原君在仔细考虑后,接受了公孙龙的建议。他放弃了向赵王请求增加封地的想法,而是选择了为赵国的未来继续努力。他的忠诚和奉献得到了赵孝成王的认可,即使在他去世后,他的子孙仍然继承了平原君的封地和爵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平原君之外,楚国与魏国的信陵君成为了关键人物。楚军的情况并无大碍,只需率领他们安然返回楚国。然而,信陵君的处境却颇为尴尬。尽管赵王与平原君亲自到邯郸城外迎接他,赵王更是向他深深拜了两拜,盛赞他为古往今来最有义气之人,但他毕竟没有王命而私自领军出战,这让他的身份变得异常微妙。他该何去何从?返回魏国吗?他与魏安厘王的感情并不深厚,此举无异于自投罗网。

在这困境之中,信陵君决定先将借来的军队送回魏国,以避免两国之间的误会进一步扩大。而他自己,则与宾客们暂时留在了赵国,寄居在平原君的家中。赵孝成王私下与平原君商议,提议给信陵君五座城池作为封地,让他留在赵国。这一提议让信陵君心生欢喜,他认为自己这样的英才,理应受到尊重。

然而,宾客们看到信陵君得意洋洋的样子,却提醒他不要忘了自己的过去。他们指出,虽然他对赵国有恩,但对魏国却是不忠。假传魏王命令、击杀晋鄙、私下调动魏军救赵,这些行为虽然对赵国来说是恩重如山,但对魏国来说却是背叛。若因此沾沾自喜,自视甚高,态度确实不恰当。

信陵君听到这番话,顿时羞愧难当,连连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和态度道歉。虽然赵王对他礼遇有加,但他始终自称有罪之人。赵孝成王看出信陵君内心还是想回魏国,于是没有提及五座城池之事,只是将鄗地封赏给他作为汤沐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魏王方面,虽然觉得信陵君是个人才,不愿将人情作绝,仍将信陵之地留给他。然而,信陵君仍心存恐惧,担心回国后会被追究责任,因此选择暂时留在赵国,这一留,便是十年。

战国乱世即将迎来终结,乱世的主角究竟是谁?故事又将如何发展?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