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国军有没有可能全身而退?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不可能。

锦州,沈阳和长春,总要放弃掉一块,剩下的部分直接跑,可能会跑出去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最容易被放弃的,其实就是长春的十万人。

但问题是,如果国军能放弃长春的十万人直接跑路,也不用等到锦州被包围才想起来了。

东北战局不可能扭转了,这其实是1948年初国军高层将领就已经确认的事情了。

因为经历了之前的几次攻势,国军在东北战场已经完全是龟缩防守,都还守不住了。

陈诚自作聪明的整编、扩大部队,也并没有挽回败局。

他把精锐部队拆了,一个一流部队的师带着两个二三流的师,组成一个军。

陈诚认为这样可以把东北的国军都变成一流精锐。

但结果是所有的部队都变成了二三流,包括之前表

现优秀的新一军、新六军、七十一军。

所以,到新五军被全歼之后,东北战场就连陈诚这样忠诚的人都没信心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其实也很简单,要么打,要么撤。

如果要打,现有的部队不够,陈诚的办法不行,那就只能从关内继续抽调部队到东北。

但到这时候国军在关内的重点进攻也已经破产了,正处在防御阶段,到处都捉襟见肘,无兵可调。

唯一有点希望的就是华东战场,在三野被一分为三之后,华东战场压力显得稍微小一些,可以调。

如果调不出来兵,那么也很简单,就是撤,存人失地,收缩战线,保存实力,以利再战。

这时候常公其实反复考虑了,想法也是有的,而且算是比较理智的,选择了撤。

但问题是,常公找了去东北的人是卫立煌,到了东北调研了一圈,认为东北还有希望,不用撤。

卫立煌认为可以在东北收缩战线,依托重点城市,死撑待变。

所以,卫立煌到东北之后,国军其实也调整了战线,集结兵力,抱团取暖。

比如放弃了双方大战几次的四平,吉林,卫立煌都放弃了。

七十一军撤到了沈阳,吉林的六十军撤到了长春。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军这边开始考虑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的问题,当时的想法是先打长春。

所以,长春就被包围了,这下麻烦就大了。

要撤就要放弃整个吉林,长春的军队怎么办,郑洞国怎么办?

常公让沈阳部队出去接应长春部队突围。

沈阳部队表示,共军这是围城打援,去了就中计了,你让长春部队出来了再说。

长春郑洞国让六十军去试探性的打一下,被堵回去了,就表示必须要沈阳部队过来,否则突围无望。

这个局面和后来增援锦州其实是一样的。

廖耀湘坚持必须东进兵团突破塔山防线,他才肯出辽西走廊去增援锦州。

东进兵团说你不来,我也不敢出死力,万一把我也报销了怎么办?

而且,这时候常公还面临另一个很大的麻烦。

因为这时候常公已经当上总统了,各省都有所谓的民意代表。

你要放弃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代表们就要闹。

所以,常公这时候就不好再自己直接决定放弃长春了,必须有人提出来,他来拍板。

比如卫立煌,廖耀湘,郑洞国,谁提都可以,就是常公自己不能提。

但这些人也不傻啊,万一撤了之后政治压力大,自己不是要被常公甩出去背锅吗?

这个局面就僵持住了,国军在东北分成三大坨,各自为战。

我军这边也在争吵,到底是打长春还是

打锦州,林总主意变了又变。

所以,东北战场在1948年初的公主岭之战后,其实总体上是比较沉寂的,没有大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和华东战场很不一样,华东和中原一直在不停的打。

年初粟裕转移到外线指挥,一战沙土集,二战豫东,三战济南,一直在打。

东北战场就这么拖着,国军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我军的决心一变再变。

等到最终西柏坡拍板,先打锦州封锁东北国军退路,就一切都来不及了。

即使到了这时候,常公让廖耀湘兵团先出辽西走廊增援锦州,廖耀湘都不肯。

廖耀湘的想法是先往南走,沿着海岸线西进,即使战局不利,撤退也方便。

甚至到了锦州都已经解放了,常公还是让廖耀湘兵团西进,其实就是想让他撤退入关。

但这时候廖耀湘已经没有信心了,就想赶紧退回沈阳,再从营口跑。

所以说,东北战场的局面和华东在1948年的情况很不一样。

东北战场是双方都在争吵,都在等着对方先出牌,自己再寻找破绽出击。

而在华东战场则相反,是双方都在积极寻找掌握主动权的机会,争取自己先出手。

即使是国军这边,也在淮海战役之前真的就放弃了之前反复争夺的中原战场,向淮海地区收缩了。

甚至还在徐州摆开架势,准备打通铁路线,收复济南,接应东北和华北傅作义集团撤退。

华野这边,也是还没完全准备好,发现国军开始行动了,才不得不提前开始行动。

只是解放军动作迅速,黄百韬兵团还没过运河,粟裕这边就已经卡住了重要节点。

东北反而是双方都很谦让,最后还是解放军先包围了锦州,国军才被动应战。

所以说,战争其实有时候有很多的偶然性,各方内部都会有不同的声音。

最后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是关键时刻能不能抓住机会,抢先占据重要节点,拿到战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