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坐网约车越来越像开盲盒!只不过未知的并非你能叫到什么档次的车,而是叫到的车到底能有多臭?

随着共享经济的深入人心,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网约车似乎并未存在什么槽点。更何况,自2015年起,随着网约车步入高速发展期,监管对于整个行业的规范性要求越来越严格,从个人隐私信息到平台打车规范等。

高速成长期,大家都在努力跑马圈地,做大各自的市场。可当整个行业被催熟之后,看似规范的行业里,又暴露出了新的问题。

今年3·15期间,网约车变臭的话题成为热搜的常客。金融界援引相关调查,超过70%的网约车乘客曾遭遇车内异味困扰,“臭车”现象引发广泛关注。网约车的这股“臭潮”怎么就成了全民关注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车里臭,到底谁之过?

如果从浅层次的归因层面看,网约车里的臭味问题,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换了一波又一波的乘客!网约车,说到底已经成了一个小型的公众交通平台。乘客的流通,势必会对车内的环境带来影响,这主要取决于乘客在车上干了啥。

早高峰时段,赶路的打工人很可能在网约车里吃完一顿早饭。如果司机订单密集的话,在空气流通不畅,或者冬天天气过冷不易开窗的情况下,下一位乘客依稀能嗅到上一个乘客遗留下的“食物香”。一来二往,一天下来,车里混杂的各种气味叠加产生的并非香味,而是难以描述的“臭味”。

车里臭本身不是问题,只要司机清洁到位,也能抑制臭味的扩散。高铁密闭的空间偶尔也会让人感觉到些许味道,但这个味道不至于像网约车一样,让消费者的反应如此之强烈和深有体会。

事实上,据新民晚报,针对乘客指出的车况卫生等“痛点”,行业内确曾提出过“车辆整洁”“空气清新”的标准和举措,如2019年的“洁净服务标准”和2022年的“关于改善网约车空气质量的倡议”等。目前,在相关各方推动下,上海已有部分平台进一步在快车领域推出“洁净新标准”,从运营车辆、司机服务两方面严把“质量关”。

既然业内已经有相关规范,但从现实舆论的声讨层面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显然此前平台对于司机的监管并没有做到位,围绕这一问题制定的反馈流程、评判标准等也有待提升。

在这一轮声讨中,不少媒体通过走访网约车司机的生活发现,跟车辆几乎24小时生活在一起的网约车司机成了“臭味”最重要的贡献体之一。

据金融界,出于订单压力和经济考量,许多司机不得不在车内吃饭、睡觉,甚至把车当成了“第二个家”。这种情况下,车内环境很难得到有效维护,异味问题便油然而生。

司机不敢花钱背后,也有个很扎心的现象,网约车的确赚钱越来越难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多了,钱更难赚了

2023年网约车行业的订单量的确增加了。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23年12月份网约车共收到订单信息8.94亿单。

供给端来看,行业亦在增长。交通运输部登记注册的网约车司机数量在2023年底达到657.2万,一年新增了148.2万。

另据滴滴披露的数据,2023年1月至10月,平台内司机数量达到586万,新增142万。而根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截至今年2月,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增长到341家。

尽管2023年行业实现了增长,整体市场规模却处于艰难增长之中。不断涌入的新进者和聚合平台的出现,再次让这个行业奏响变革的信号。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认为,2023年是网约车行业恢复增长的一年,网约车订单量全年对比前几年有较高增长。此外,聚合平台的单量约占总单量的30%,过去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有所变化。如祺出行也在当年递表。各网约车平台每月的订单量也在增长、下滑中交替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交通运输部

行业整体竞争压力之下,客户被分流,平台想赚钱只好从给司机的抽成比例中“动手脚”,而抽成比例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

2022年,交通运输部开展“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抽成‘阳光行动’”,当时各大公司公布的抽成比例上限多在18%至30%之间。而后,30%也成为业内抽佣上限。但在实际生活中,该上限似乎被不断突破。

但据媒体调查,一位业内专家晒出的订单截图显示,乘客的订单结束后,应付款98.11元,但司机实收52.17元,抽佣比例高达46.8%。专家认为,聚合平台、网约车平台层层“抽佣”,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看看新闻》也采访过一名上海司机,他在上海租车费一天350元(购买新能源车需要上海居住证),每天跑8小时以后,赚的钱才是自己的。为了节约饭钱、住宿费、洗澡费等开支,他们几乎都住在车里。

行文至此,这解释了网约车司机为何没钱洗澡、洗车、选择夜夜睡在车里的原因。

网约车臭不臭,不仅是标准如何制定、如何实施的问题,更多是解决网约车司机收入的问题。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