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谁还不知道 “I”人和“E”人是什么意思吗?

作为当下最火的MBTI人格测试中的两大人格标签,外倾型的“E”人喜欢社交,他们不断从社交以及外在活动中汲取能量,内倾型的“I”人则刚好相反,频繁的社交会消耗他们的能量,在安全的环境中独处更能滋养I人的身心。

那适合I人的社区该长啥样?

本I人代表先斗胆发言:这个居所,它应该是独而不孤,和而不同的——关起门自成一个小世界,可以自给自足,打开门又可以选择和自然、人群相连接:毕竟I人虽然又宅又社恐,但真要彻底避世隐居,那还是达咩。

在丹麦哥本哈根,有这么一个叫奈鲁姆的花园社区,简直是为I人贴身设计的,每家每户都像一个小小的椭圆星球,美丽自然,独立自转。

而且你敢信?这么超前的居住设计,居然来自76年前。

是绿色社区

也是自转星球

奈鲁姆花园社区距离市区约16公里,周边是开阔的田野和森林。

这座建造于1948 年的社区,是丹麦景观大师 Carl Theodor Sørensen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他利用天然起伏的地形打造了这座花园社区,结合树篱的曲线凸显出动态的意象。

社区一共包含了40座独立的椭圆形小花园,内部间距约为25*15米,四周全用树篱围绕起来,互相之间大概有2米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从空中俯瞰,这些可爱的圆形花园一起围聚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坡地上,各自独立,放大拆开又细节满满,各有各的有趣。

对喜欢独处的I人而言,家是一个安全放松的所在,不止承载了日常起居,更是一个能量场,除了能提供愉悦感和松弛感,它最好还能有多元和可塑的功能性。

奈鲁姆花园社区正好满足这样的需求,每家每户都标配25*15 米的大院子,让人跑个来回都行。甚至有居住者挖了泳池,随时实现居家健身。

想独处的时候,一把椅子或一个秋千,就可以慵懒地看书喝茶;想呼朋引伴,露营烧烤更是在家就能实现。

院子内自成一个世界,居家生活方式任君选择,堪称 I人梦中情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奈鲁姆的所有权属于当地自治区,想入住的人,可以在每年特定时间向社区组织提出租赁申请,通过之后只需要很少的租金就可以享有6个月的居住权。

那是北极圈内最温暖美妙的6个月,家家户户都被绿意包围,居住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院子里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前提是这些植物在设计者给出的种植建议名单上,太过“出格”的植物不允许被种植。这是为了保持奈鲁姆花园社区在视觉上的协调性。

奈鲁姆更是给每家每户配备了农圃,自给自足,吃不完的还可以和邻居交换,这也是社区建立农圃的初衷——避免重复现代城市中疏远、冷漠的生活模式,鼓励居民们通过食物分享紧密连结彼此、建构社区团体。

这种邻里之间有温度的适度社交,也能帮助I人们从同频的人身上获得新的能量,避免他们过渡沉溺在自我的世界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社区农圃:

以种植连接居民

“社区农圃”是奈鲁姆社区的核心,但其实这种共享菜园在丹麦可谓历史悠久,它的英文名allotment garden,也被译为“社区花园”“分配花园”。

它起源于欧洲的城市圈地运动,为了解决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土地使用面积缩小等问题,政府将城市中的闲置用地或公共绿地划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居民,供他们免费或租赁使用,形成了最早的社区农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后来单一的社区农圃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了,于是围绕这块小菜地又衍生出居住空间和共享社区,并发展出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即鼓励居民们种植作物怡情养性、自给自足,或者送给朋友和邻居,通过食物打破都市住民彼此间的情感隔阂。

无独有偶,德国、法国的工人菜园,英国的份地花园,和丹麦的社区农圃,都如出一撤,概念相同。

共享菜园

构建新型社区关系?

说到这里,这个社区农圃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耳熟呢?这不就是近年来国内很火的共享菜园吗?!

据说,疫情之后,北京的中产们都在迷恋一种新的过周末方式——扎堆在五环外种菜。

你没看错,不再是文艺地逛展探店喝咖啡,或是拿着计划书大谈特谈几个小目标的生意,而是周末开着车到郊外的菜地里,在农场师傅的指导下翻地栽种,除草捉虫,吭哧吭哧装卸粪肥,在田间地头做一日“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某集体农庄 图源:见水印

按照这些城市精英的说法是:“一周脑力劳动的焦虑和情绪内耗,在手握上锄头的那一瞬间就消失了。

实际上不光是北京,也不局限中产,在国内这种共享菜园早已经风靡多时。十年前,在广州近郊的番禺有个茂德公草堂,草堂里的菜地便是共享,年包几千块,丰俭由人,可以自己种,也可以委托工作人员种植。

如今各种共享农场更是如雨后春笋,只需提供几平米小菜地,就可以让城里为工作头秃的职场人驱车一两小时,在土地上心甘情愿地耕种劳作。

不光是郊区菜园,共享菜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社区之中,居民们结伴一起松土、播种、施肥,邻里间成为了彼此的“种菜搭子”,被城市的高楼大厦隔离开来的寡淡人情,也因为这小小一方菜地得以回温。

从城市到乡村,一种新的社区氛围似乎正在形成,共享菜园也因此具有了别样的社会人文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种菜这件事甚至流行到了综艺里,前有《向往的生活》里明星们齐齐下地劳作,后有《种地吧少年》这类田园综艺大火。

或许是疫情三年大家憋得太久,或许是农耕民族的基因觉醒,又或者是亲近自然的动物性使然,不管哪种原因,种菜和劳作,都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流行现象。

不管你在社会上是什么身份、是I人还是 E 人,在种植、收获、采摘的全过程中,似乎都不自觉地完成了身心的双重洗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艺《种地吧少年》 图源:爱奇艺

所以啊,我建议,在选择自己的居住空间时,尽量选择自然环境更好、更靠近土地的社区吧,尝试一下亲近泥土,可能有别样的惊喜哦!

就像一位爱好种菜的网友留言所说的那样:“无需看学历,不用拼关系,你花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大地就给你多少回馈。”

也许,“这世上最公平的事,就是种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