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5月20日8:30,朱英杰打开网页,逐个“清点”重点井和异常井瞬时、日产数据后,缓缓舒了口气开启一天的工作。谁能想到,枯燥乏味的每日复盘她已坚守了14年。

语速稳健,面容清秀,41岁的党员朱英杰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工艺技术所高级工程师,从无名小卒成长为气矿劳模,她在巴渝气田上践行着措施增气的初心,为老井挖潜增效贡献着巾帼力量。

每次突破都是一次超越

2006年7月初,朱英杰到原邻水采输气作业区,得到采气工艺启蒙老师张凤琼的精心呵护,教会了她采气工艺软件应用、现场生产流程熟悉,帮她找到了职业发展方向。很快,她就能独立开展采气曲线分析、异常判断及处置。

为准确“把脉”气井,她把气井生产数据变化细致到每5分钟、10分钟,对地层、井筒、地面因素逐一排查,精准开“处方”,做到技术性与经济性的双赢。照顾气井从不报怨,天东55井等气井在她的呵护下,产量从0恢复至1万立方米,稳定生产6年,增气4800万立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英杰(左一)与管理人员分析气井生产情况。李传富摄

2018年,朱英杰迎来人生中首次“高光”时刻,行业内首次尝试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到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初次面对特征工程、决策树、大数据建模等专业名词,她一个又一个的1小时通话记录,将一连串陌生名词变成熟悉,破解了采气工艺专业融入大数据分析的难题。在天东18井等4口井应用,产量上升5%至10%,年增气200万立方米。她主导的深井柱塞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先后在20余口井应用,增气上亿立方米。

开弓没有回头箭。她全身心投入采气工艺,采气人生就像开了“挂”,处理问题越来越得心应手,先后完成股份公司项目30余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各级奖项8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气井与两娃做到双全齐美

把气井与两娃管理得双全齐美,她做到了。如今已有两个娃的她,曾经远远没有大家眼中的这么淡定从容。

当年两个孩子的出生让她陷入“两难”绝境。一面是嗷嗷待哺的骨肉至亲,一面是急需呵护的异常气井,生活一度陷入混乱,老公经常长时间出差,太多问题只能自己解决,经常感觉下班比上班还累。一次去书店,她对《少有人走的路》产生了兴趣,细细研读,书中一句“在工作与生活中劳力不劳心”的话激励了她,让她找到了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答案。

大娃1岁多时,气矿开展技术员技能竞赛,需集中封闭训练2月。与孩子分开的时间里,好几次孩子因发烧在电话里哇哇大哭,她心疼的泪水只能往肚里咽,每天不间断的操作练习麻痹自己。集训结束,她飞奔回家想给娃一个惊喜,但是,孩子因长时间分别再次见到她时惊恐又期盼的眼神让她现在仍记忆犹新。

如今,她逐渐找到了“当下”的力量,谈到专业工作对答如流,掌握每口气井的现状就像自己的两个孩子一样如数家珍,时不时感叹某口气井如何“优秀”,谈吐中流露出自信与专业,得益于在工作中的多年沉淀与积累。随着两娃慢慢长大,欣慰的笑容写在她的脸上。

技术传承催生二次创业

14年的沉淀与积累,让她逐渐成为气矿采气工艺的“大姐”,她常笑着说:“要做气矿采气工艺的传承者,把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代代相传递。”

面临气矿目前上产稳产的关键期,老井挖潜工作量繁琐、页岩气排水采气需更细化,采气工艺智能化推进进程紧迫,恰逢采气工艺人力紧缺,跨专业人员较多,她挑起了这个担子。采气工艺计算、异常井分析、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一遍遍不厌其烦给新同事讲。科研项目修改、数据计算再三核对、汇报材料讨论等,是她经常给同事“开小灶”的缩影。每口井的分析反复斟酌心里才放心,同事开玩笑地说:“你在办公室,我们就踏实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英杰(左一)听取井站员工对气井生产情况介绍。李传富

2023年,她将工作重心放在采气工艺智能化推进上,优选基于粒子滤波的状态估算方法,开展气井生产异常诊断,解决基层技术薄弱、难以满足气井精细化管理要求的难题。柱塞排水采气工艺智能化技术、页岩气井全生命周期排水采气等难题正待她去攻克。

坚韧果敢,永不言弃,唤醒潜藏的勇气与智慧,蜕变成真实的自己,成为“励志楷模”,她的人生蜕变正是万千石油女性的工作缩影。(李传富、郑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