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方玉

编辑 | 苏建勋

36氪获悉,云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储新能源”)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次融资由乾道基金领投,正海集团跟投。沐宸资本担任财务顾问。融得资金将主要用于产能扩张、技术研发和补充流动资金。

云储新能源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能源互联网核心网络设备、解决方案、运营服务提供商。公司目前已具备GWh级的数字储能系统交付能力,其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已经广泛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数字储能系统及基站/机房/数据中心的数字UPS系统等应用场景。

近两年,储能成为新能源产业链条上最受关注的赛道之一。储能可有效解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供给间歇性与用户用电需求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有望发挥关键作用,被认为是新能源下半场最大的风口。

在此背景下,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一直是储能行业的核心关注点,也是我国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决定着储能行业能否实现规模化发展,打开万亿级市场空间。

当前储能系统中信息流与能量流分属不同管控体系,且这些管控体系之间缺乏紧耦合的互通互联的机制。以储能系统为例,储能系统中能量管控一般由BMS/EMS/PCS共同组成,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BMS/EMS都是面向毫瓦级信号的控制系统,而PCS是面向千瓦级信号的控制系统,三套管控系统之间没有互通互联机制,但是被控的主体是同一组电池,这是造成当前电池储能系统使用效率、可靠性、安全性、成本等方面问题的根本性原因。

云储新能源突破了原有的叠加式系统集成模式,研发数字能量处理与计算系统,可以采用一套控制系统同时处理毫瓦级信号和千瓦级信号,将传统方案中需要相对独立的多套管控系统融合成一套信息-能量深度耦合管控系统。

云储新能源总经理高红告诉36氪,这一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流和能量流分立处理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率等问题,实现了电池单体与电池储能系统的解耦。同时该技术范式还可以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电池乃至配电等领域。

“‘动态可重构电池网络技术’是由公司首席科学家慈松博士于2006年全球首次提出的,是目前电池储能领域唯一一套本质安全的技术体系,也是唯一一套从原理上根本消除电池短板效应的技术体系。”高红表示,这一技术颠覆了电池自发明200多年来固定串并联的电池应用范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池系统“短板效应”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态可重构电池网络与固定串并联电池组的电池管控原理对比示意

在传统电池固定串并联的刚性体系里,纳入的电池单体数量越多,短板效应就越明显;系统中任意一个电池单体故障,就能把整个系统拖垮,从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国内外电池厂一直在追求电池的一致性。

而云储新能源的方案采用由程序控制的柔性连接体系代替固定串并联刚性体系,可以把电池模组当做每个能量的管控节点来作为管控对象,把疑似故障电池模组切除,从而消除电池系统短板效应。

据介绍,云储新能源参与承担的“百兆瓦级动态可重构电池储能技术(共性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重点专项支持。

凭借独有的差异化数字储能技术,云储新能源与中国移动、铁塔、华电、三峡、国网、南网等大型央企行业头部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了多个行业标杆级项目。据高红介绍,云储新能源2023年收入超2亿元,签约订单超7亿元,目前多个订单交付中,今年处于业绩爆发阶段。

团队方面,云储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慈松是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员、博导,IEEE Fellow,信息能源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德国慕尼黑工大全球客座教授,曾任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终身教授,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首席科学家,曾主持多个国家级项目。总经理高红曾任日立、ABB全球副总裁,具有超过30年的电力及工业领域的管理经验。公司拥有管理、研发、生产与交付团队200余人,并持续吸纳专业人才。

当下国内电化学储能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多家权威机构预测,2024年我国的新型储能装机量将同比翻一倍。高红表示,云储新能源今明两年将专注于动态可重构电池储能产品的不断推广,及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的不断迭代,逐步形成储能即服务的商业模式,努力成长为能源互联网及储能领域的头部企业。